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新闻 > 大学生村官

将“城市伤疤”变成亮丽风景

顺着深南大道一路走,驶过世界之窗、高新园,突然冒出一个转角,拐进去后,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南山区白石洲社区喧哗热闹的图景徐徐展开。一排排“亲吻楼”“握手楼”间,水果摊、理发店、超市等应有尽有,汹涌的人流、拥挤的楼房、喧闹的商铺共同构成了如同小城镇中心市场的繁华模样,这一切与不过一街之隔的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小区格格不入。

白石洲社区是闻名遐迩的“深圳第一城中村”,是众多到深圳追梦的年轻人最早落脚的地方。白石洲南面是深圳湾,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因村子建在海湾沙洲上,村后山顶立着一块巨大白石头,故名“白石洲”。

附近这一片除了有白石洲社区,还有上白石社区、下白石社区、新塘社区和塘头社区。1959年,出于边防需要,沙河农场在白石洲建立起来,沙河五村也由此得名。20世纪80年代,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大量第二产业及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显现。为此,村民纷纷翻新或建设自己的住房,以满足大量的租房需求。

“40多年前,这是一个穷困的小渔村,村民辛勤耕作、出海捕鱼,勉强果腹充饥,而现在,这里的村民都当上了房东,工作之余依靠租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白石洲社区居民张晓明感叹。

白石洲村的变化只是深圳众多城中村的缩影。“深圳城中村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深圳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在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的独特创造。也可以说,城中村体现了农民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和牺牲,没有城中村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深圳市史办公室党史处处长毛剑锋表示。

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并没有简单一征了之,而是照顾到了农民的生活需要,给足了权益保障和照顾政策。1992年起,深圳特区开始全面城市化,特区内的土地国有化,农民不再拥有土地,各村成立股份公司,农民变股民。

在城镇化的今天,城中村也因为与城市化的不适配,而重新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以白石洲为例,随着越来越多人口进入深圳打拼,这里的楼也层层加高,高峰时,白石洲这片0.6平方公里的土地涌入了15万住户。“握手楼”等违章建筑被称为“城市的伤疤”。

愈演愈烈的城中村违建行为,挤压了深圳未来的发展空间,城、乡发展又一次被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深圳正式开始了深圳城中村的改造。2006年,白石洲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底,沙河五村片区的14.69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中的8.16万平方米划归南山区政府所有,南山区政府随即决定将相关土地及资产交由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收益。此后,直至2018年底,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南山管理局对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得到专项批复。

“若干年后,如果再故地重游,这里必然是深圳最繁华的地段。‘握手楼’将成为历史,拥有破旧楼房的村民们肯定都住进了高档的小区里。”张晓明笑着说。

深圳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并不仅限于简单的“大拆大补大建”,十多年的城中村改造,深圳的城中村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定位,除却为外来人口临时住所,城中村演变出更丰富的内涵。位于布吉的大芬村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油画生产和出口基地,水围村建设文化广场每年举办美食节,南头古城被列入深圳市文物保护计划,“城市的伤疤”逐渐变为城市的风景,让深圳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有了更多鲜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