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新闻 > 大学生村官

播撒教育阳光,播下希望之种

3月15日上午,在北京市扶贫协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获得了“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精准教育扶贫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师到最需要的地方,为当地带来教育理念的辐射,激发和唤醒一批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于是,一批批三小的教师赶赴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他们用教育点燃脱贫致富的梦想,让更多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燃灯者”:一批批教师走向扶贫最需要的地区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格庄中学向中关村三小发来了帮扶需求:需要科技方面的支持。于是,学校派出优秀的科学老师刘玉男在当地支教一年,同时带去了一批器材。到了易县支教的定点学校梁格庄中学,刘玉男发现在易县12所中学里无论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梁格庄中学都属于总体偏上。然而,当地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比较落后,这里真正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让孩子们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先帮助老师改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于是刘玉男成立了课前教研组,每隔一周,就把老师们组织到一起定期进行说课、评课等培训。

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贫困地区教育进步,每个月刘玉男都跟着易县教育局的老师们深入易县镇、村,实地调研当地贫困学校,走访贫困家庭,帮助贫困家庭和学生。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察,把从中关村三小“背”去的天文望远镜搬到了操场上,调制到最佳角度组织孩子们一起观测月亮,他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心里那一扇“渴求知识的窗”。

在易县帮扶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连刘玉男自己都记不清往返各个学校和学生家里有多少次了。“辛苦肯定是有的,当看到老师和学生身上发生的点滴变化时,我就觉得都值了。”他说。

“智慧”教育:打通教育资源流通硬件“痛点”

中关村第三小学距离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大约178公里,样田乡中心小学位于赤城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样田乡样田村。在海淀区的帮扶下,这所乡村学校建起了2100平方米教学楼、1600平方米宿舍楼、600平方米的食堂及附属设施。学校环境焕然一新,这里也成为赤城县唯一一所乡镇中心小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午休的学校。

2020年1月3日,中关村三小的送教教师团队一行5人,在学校党委书记石磊和副校长陈俊荣的带领下,抵达样田乡中心小学,带去了三小数码学校云平台的在线听课系统,可以足不出户、一台手机就能收看三小老师们的优质公开课。2020年9月11日,校长刘可钦带队一行6人来到样田乡中心小学,给孩子们带去了优质的公开课。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关村三小并没有停止帮扶的步伐,继续与样田乡中心小学开展线上课堂同步分享,语数英骨干教师开展同步线上教研。样田小学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杨海英介绍,当地教师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中关村三小教师在魔法课堂上和教研中分享的课堂好方法,“这样的深度交流,不仅让中关村三小优秀的教育资源得以辐射,更让中关村三小与样田乡中心小学教师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专业伙伴关系,为更深入开展专业沟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打开学校大门: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中关村三小也不断打开大门,邀请所帮扶学校的老师走进三小,实地了解“大家三小”的教育方针、育人目标以及课程理念,帮助老师们获得更多教育的启发。

2020年10月13日,梁格庄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到国防大学观摩中关村第三小学少先队代表大会;10月15日,样田乡中心小学所有班主任前往中关村三小进行学习,观课、参观校区、讨论交流;10月26日,样田乡中心小学30名领导教师又来到中关村三小红山校区进行参观交流;11月10日,来自易县梁格庄中学的老师们走进三小北校区,一起参加中关村三小的教研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教师支教、定制课程等方式,中关村三小的新鲜血液和海淀教育的优秀基因得以在河北样田乡中心小学和梁格庄中学落地。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先进手段,网络远程视频系统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双重限制,实现了与帮扶学校教师教研和教学的实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