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新闻 > 大学生村官

“不灭窑火”在乡村点亮振兴之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在龙泉得以“重现”——一条“不灭窑火·挺进之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散落的“盆景”变“风景”,串联起沿线独特的人文景观,“带”出美丽乡村风景线。

这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涉及宝溪乡、竹垟畲族乡、八都镇、住龙镇等7个乡镇(街道),沿线村庄26个,人口4.3万人。去年,龙泉市围绕“不灭窑火·挺进之路”主题,以人居环境提升为基础,以文化挖掘整理呈现为主线,以经营乡村活化乡村为重点,通过实施环境整治、产业提升、社会治理等,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

文化兴盛,激活乡村振兴之魂

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战略,同样强调和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

龙泉市自古人文昌盛,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一些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总能给后人以有益启示。“示范带沿线青瓷文化悠久,红色文化突出,畲乡文化浓郁,农耕文化淳朴,每一个都值得深度挖掘。”龙泉市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龙泉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把文化元素紧密融合,让文化要素产品化、生活化、旅游化,逐步改变乡村服务结构单调雷同的状况,使示范带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走进龙泉,沿着“不灭窑火·挺进之路”乡村振兴示范带一路前行,来到宝溪乡,只见满眼翠色,青瓷元素无处不在。宝溪乡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青瓷古龙窑群,其中13座古龙窑中有7座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让青瓷这一“文化遗产活起来”,宝溪乡整合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地、世界最大古龙窑群落、龙泉青瓷大师村等资源,重燃了封停多年的古龙窑,创办“不灭窑火”这一文化传承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瓷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与。在活化非遗传承的同时,宝溪乡围绕“春季听雨赏杜鹃、夏季嬉水观星辰、秋季登高俯云海、冬季踏雪看窑火”的四季旅游主题,整合“不灭窑火”等项目资源,摸索出一条注重文化体验、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去年,趁着“不灭窑火”的热劲,宝溪乡引进了一批精品民宿,溪头村还成立了溪头村“一村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星空帐篷”酒店项目,一经推出便成为龙泉乡村旅游“引爆点”,开业当天就实现客房200间的预订,今年该村接待游客3.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75.52万元。

竹垟畲族乡竹垟畲族乡是龙泉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有畲族人口2398人,畲民在此定居已有350多年。近年来,竹垟畲族乡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形成了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并组建了畲族婚嫁表演团队,使很多村民从乡村文艺爱好者转变成了乡村旅游从业者,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创建,畲族婚嫁不再局限于演出,篝火晚会、婚嫁互动、“高山流水”等一系列民俗特色活动被融入其中,增加了景点可玩性的同时也打响了畲族风情牌、文化牌。

在吸引游客的同时,竹垟乡还形成了更多的常态化节庆活动,畲乡“三月三”、泼水节等也让当地居民迈上了“致富大道”。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竹垟乡还发布了“畲小妹”文创产品公用品牌,畲乡笋干、畲乡米酒等农特产品以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均与游客见面。不仅如此,竹垟乡去年还通过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卖出了“畲小妹”品牌系列的农特产品约5万元。

宝溪乡、竹垟畲族乡的“浴火新生”,只是龙泉以文化振兴乡村的缩影,在“不灭窑火·挺进之路”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影响和带动下,将有更多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乡村善治,筑牢社会治理之基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

在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善治乡村建设中,龙泉坚持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以基层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深入开展每季村支书“擂台赛”、村社换届“回头看”“双整”示范乡镇创建等活动,探索推广村级民主恳谈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等民主自治形式,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安综合治理、村务管理,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

为强化基层党组织支撑力,龙泉还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通过深入开展“头雁工程”“乡贤回归”工程和“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基层党组织善治力。

以示范带创建为契机,宝溪乡溪头村坚持坚持“大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以融合提升治理效能。去年,溪头村选举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治村名师曾志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并吸纳党性强、能力优的党员乡贤参与乡村建设,还将党员干部“不讲给我上、只说跟我上”等写入村支部议事条例,化制度优势为同心胜势。

不仅如此,溪头村还组建了由乡村振兴能人、青瓷大师、乡村干部等30余人组成的宣讲队伍,定期举办“乡村大课堂”;在旅游集散中心设立文明实践站,成立“红色传承”“乡贤惠民”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治理转型正逐渐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2020年以来,为了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精细化、智能化监管水平,龙泉市打造了“码上收、线上付”全程监管模式。

龙泉市“码上收、线上付”模式,率先选择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比较好的竹垟畲族乡进行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龙泉便立即将该模式进行了推广。竹垟乡金田村支部书记刘俊亲身感受到“码上收、线上付”的好处,“实行‘码上收、线上付’全程监管模式后,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办事时间,也更加安全。”

以溪头村、竹垟畲族乡为样本,龙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群众参与为工作方法、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村域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实现村庄从“风景美”向“风尚美”、“生态好”向“产业兴”转变。

产业兴旺,开启强村富民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前提。在制定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顶层框架的过程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沿线产业融合和衔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龙泉市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

食用菌是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以往,料棒加工大多以农户分散加工为主,质量难以保障;而且养菌设施简陋,菌棒成活率低,间接造成了龙泉市食用菌产业连续几年下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去年年初,龙泉市申报了蔬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升项目,探索实践标准化菌棒加工厂和标准化养菌棚养菌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扩建和改造厂房,提升菌棒年加工能力;另一方面,新建洁净室,引进黑木耳液体接种技术,提高接种效率和质量,提高菌棒成活率。此外,龙泉还建立了“菌棒集约化加工——液体菌种接种——钢制养菌棚养菌——销售菌棒——栽培技术指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通过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1000余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目前,龙泉共有4家菌棒集约化加工厂,主要分布在八都镇等黑木耳主产区。项目实施后,年新增菌棒加工400万棒,年总加工能力达到700万棒,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不仅如此,智能化和集约化加工菌棒,统一配方,统一生产,从源头保障了菌棒质量,从而提高菌棒产量和质量,食用菌种植户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该项目累计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

从2020年开始,“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示范带沿线乡镇的共同话题,类似八都镇的案例还有不少。其中,龙泉市住龙镇从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破题”,强化红色资源价值转换,构建了红色文化为引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红+绿”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悄然开启浙西南老区农民的“致富之门”。

近年来,住龙镇积极推进建设项目,通过打造、提升一批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新“红绿”融合发展模式。随着近几年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住龙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去年,全镇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带动了茶叶、蜂蜜等特色产业和民宿(农家乐)经济发展。

眼下,住龙镇住溪村1300亩樱花景观森林公园进入观赏期,与住龙红色旅游景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村庄周围的山头变得更有价值了,附近的村民都来这边打工赚钱呢!”村民叶方祥同样是受益者,每年能赚到2万元的工资,通过流转土地还有近万元的租金收入。

在游客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产业也随着示范带的创建“火”了起来,沿线乡镇纷纷利用闲置资源开办民宿、农家乐。2020年,示范带沿线发展农家乐民宿114家,增加餐位7015个、床位1251个,共接待游客总量超过7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622.88万元,同比增长超120%。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成为沿线产业带集聚融合的重要杠杆。

龙泉市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论资源和产业,还是地域文化,这条示范带都有着抱团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最能体现龙泉乡村振兴的成果。示范带上集聚各类优势资源,通过释放辐射力,将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游、农民富裕富足,实现龙泉乡村美丽蝶变。接下来,龙泉市还将加大力度推动示范带建设,为乡村振兴燃起更旺“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