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直播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服、化妆品。现在挣上钱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口红都有好几个色号的。”35岁的摆西彦说。来车间工作前,她从来舍不得用化妆品,几年才买一件新衣服。
车间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闽宁镇。和车间其他四十多名女工一样,摆西彦出生在宁夏西海固山村——曾被国际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由于贫困,摆西彦没能上学,22岁时出嫁,开始了在破窑洞里日复一日的劳作。每日清晨,她要上山砍柴、背柴回家烧火做饭;要跟村里人一起在一口深井边排队,用扁担挑水回家;要拉着毛驴去耕地,力气不够大,还“被毛驴拖着走了半座山”。
毫无怨言的劳动并未换得家里人的认可,摆西彦在家仍旧不敢大声说话。“就觉得自己不能挣钱,没底气。”她说。
孩子不足一岁时,摆西彦的丈夫外出务工,两个月后就因工伤卧床不起,看病向亲戚借了几万元钱。还债与养孩子的责任全部落到了摆西彦身上。她去城市租房,在工地里搬砖、粉刷墙面,“干着男人干的活”,一年见不上孩子几面。
在阴暗狭小的出租房里,摆西彦经常偷偷哭泣。“那时就想着,要是有一天能搬出大山就好了。”
上世纪末,中国作出决定,将极度贫困地区人口搬迁到适宜生存发展的区域,为他们提供饮水、住房。六万多名西海固地区百姓陆续搬迁到闽宁镇,摆西彦七年前也同家人一起搬来,住进了政府分配的两间房。
“路又宽又平,房子漂亮整齐,就觉得太好了。”摆西彦说。车间人气带货主播马燕和摆西彦同年搬来。“在山里的时候,觉得灯是关着的;来到这里,灯打开了。”马燕说。
来到新家园,男人可以外出干体力活,未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在城市就业缺乏竞争力。为了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孩子,闽宁镇建起了羊绒纺织、蘑菇种植、电商等扶贫基地,妇女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
2019年,电商扶贫车间建成,专门招聘镇上的贫困妇女。在车间经理徐美佳手把手指导下,不识字、从未见过计算机的妇女学会用电脑打快递单,还成立了一支六人直播带货团队,摆西彦也在其中。
“一年多时间,她们变化很大,除了穿着打扮上越来越时尚,还变得自信了,说话声音也大了,做直播吸引了很多粉丝。”徐美佳说。近半个月,车间线上线下销售额已近50万元。
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今,仅中国妇联就在贫困地区创建2万余个妇女就业基地,帮助近500万名贫困妇女通过乡村旅游、种养殖、家政服务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
就业对贫困妇女来说不止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更意味着尊严和希望。摆西彦月收入达到三千多元,不仅还清了家中债务,且将家中两间房扩建至八间,还给爱跳舞的女儿报了舞蹈班。她相信,女儿以后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摆西彦在家大声说话也理直气壮了,丈夫时常给她洗衣、做饭。“以前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我有很多梦想,首先就是攒下钱,自己开超市当老板。”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