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业治疗科,我见证了康复的"生活化"。一位脑卒中后偏瘫的阿姨,从抗拒使用长柄取物器到能独立梳头,她颤抖的手在完成动作时绽放的笑容,让我明白OT不仅是功能训练,更是重拾生活掌控感的钥匙。最触动的是治疗师改造牙刷柄的细节——将普通牙刷绑上泡沫管,就成了患者能握住的"专属工具",这种低成本高智慧的适配,正是康复的温度所在。
吞咽康复科颠覆了我的认知。第一次观摩吞咽造影检查时,看到患者在X光下反复尝试吞咽造影剂,才懂得"吃饭"这个本能动作背后需要如此精密的代偿机制。有位患者,经过几个月训练终于用上了说话瓣膜,当他嘶哑着说出"谢谢"时,家属都红了眼眶,我也默默湿了睫毛。我看见了康复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康复科则是充满生命力的战场。脊髓损伤的孩子把治疗球扔到我身上时的爆发性情绪,被治疗师用温柔的话语逐步化解;脑瘫宝宝在悬吊系统里像小海豹一样扭动时,家长举着手机记录的样子比获奖还虔诚。在这里,每个玩具都是治疗媒介,每次步行都是里程碑。
三段经历像三棱镜,让我看见康复之光如何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光谱。之后我还会前往不同科室,再次展开不同的人生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