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新闻 > 校园文学

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

娇惯的心灵分析的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流行的三种观念。

第一种观念为:凡是对我有伤害的,都会使我垮掉。这种观念的表现为;创伤标准“主观化”,以及安全空间的建立。然而这种观念是有悖于儿童成长需求的。理论证明“反脆弱”更能促使儿童成长。第二种观念为:情感推理的谬误——人们只相信自身的猜测,而不去换位思考事件的发生。这种观念表现为:“微侵犯”观念的盛行以及取消演讲事件的频发。而古代先贤以及现代“认知疗法”都证明换一种思考逻辑,拒绝掉进情感推理的陷阱中能够让人们更幸福的生活。第三个观念为:二元对立的善恶观。这种观念来源于群体心理(涂尔干)。通过对公敌的攻击,来团结群体内部力量。然而这种心理一方面滋生“揭发文化”,另一方面使得人人都生活在警惕、恐惧和自我审查之中。其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智,背离大学之道。

而这三种观念则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引发暴力、恐吓行动,如“米洛暴乱”、“夏洛茨维尔”“佛蒙特州明德学院事件”等等。

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有六个:政治极化的恶性循环、焦虑和抑郁、焦躁不安的父母、玩耍的消失、安全至上的校园官僚、以及对正义的追逐。

外敌的“消失”、新媒体的联想功能使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信息、国会内民主党与共和党日益敌对的状态使得全国范围内政治极化。而这种政治极化又通过大学教师与媒体的斗争而进入校园。大学生在政治斗争中极易习得这三种观念从而也加入到政治对立的斗争中。

电子设备的使用使得“generationZ”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而其中,女孩由于更加具有“被遗落的恐惧”以及在报复行为上倾向于关系层面,女孩受到电子设备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抑郁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抑郁很容易导致观念上的变化,认为世界到处充满危险、敌人四面埋伏。

九十年代初的恶性杀人事件经由媒体放大使得家长中危机四伏。家长不得不大兴“安全主义”以保护儿童的安全。同时由于社会立法的压力,家长也不得不这样做。这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使得儿童认为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极易陷入三种观念的陷阱中。

玩耍是哺乳动物的天性,同时玩耍是儿童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现代社会里自由玩耍日益衰落。这一方面需要归结为上述“安全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需要归结为为了大学而日益严峻的知识军备竞赛。这种自由玩耍的衰落导致孩子缺乏“结社”的能力和与他人协调沟通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滋生三种观念。

除了家长的过度看护外,还有学校的过度看护。日渐公司化的学校将学生看做是客户。秉着少出乱子的心理,学校宁愿过度看管也不能放任不管。因此在行为上,学校设立:偏见回应专线、以及回应系统。骚扰概念被泛化,学生更易形成受害心态高度敏感。

最后是对正义的追逐。生命历程理论表明,人在青春期的经历能够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群大学生在18岁所经历的事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正义。而问题是到底是“结果正义”还是“程序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