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们脚下的土里真有秘密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加尕斯台镇阿克亚村村委会活动室外,一个孩子仰头问成都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小手还紧紧攥着刚摸过的泥土。7月14日,该校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籽耘边疆”社会实践团队带来的“手把手教你‘造’一座山”地质科普活动,正用新奇有趣的互动,为边疆孩子们打开一扇探索地球奥秘的窗户。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没有急于讲解书本知识,而是先带着孩子们走到户外,让他们触摸脚下的泥土,眺望远处连绵的山峦。“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亿万年的秘密。”一位志愿者指着天山的方向,同时展开卫星图像。“你们看,这些熟悉的山,都是地球书写的日记。”孩子们的目光在图像和远山之间来回切换,小脸上满是好奇。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讲解趣味造山运动。李梅 供图
面对孩子们被点燃的热情,课堂搬回了室内。志愿者巧妙地用揉纸团来比喻褶皱山的形成。“原来远处那些弯弯的山,是大地被‘揉’出来的小褶皱!”孩子们恍然大悟。这充满童趣的发现,瞬间点亮了志愿者的笑容——这正是此次科普活动期待的效果:引导孩子们重新审视朝夕相处的环境,在熟悉的山川轮廓里,发现隐藏的地学奥秘。“新疆壮美的山川就是最好的课堂。”李丹妮在活动后分享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复述课本,而是让孩子们从身边最熟悉的山水中,发现地质的奇妙。”
绘画环节成了孩子们表达科学理解的舞台。画笔沙沙作响,天山的轮廓跃然纸上,但这一次,孩子们笔下的山脉旁,开始出现“褶皱”、“冰川”这样的“科学注解”。志愿者们也加入其中,和孩子们一起涂抹色彩、交流想法。“我画的是被‘揉’出来的山,旁边还有冰川!”一个小女孩骄傲地展示她的作品。从触摸泥土、观察远山,到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再到用画笔描绘心中的“造山运动”,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将抽象的地质知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具象画面。
图为小朋友们在画自己心目中的山。李梅 供图
“地学就是探索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带队老师宋昊看着满桌充满童趣和科学萌芽的画作,语气恳切。“希望家门口的山川,能成为孩子们读懂地球故事、点燃探索渴望的第一课。”活动尾声,发放地质书签时,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翻看,又郑重地夹进课本。“‘籽’就像这书签,是知识的小种子,也是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我们带孩子们摸土看山,就是‘耘’,是耐心的培育。” 队长李丹妮在发放地质书签时解释道。她的话音刚落,一个举着自己画作的孩子大声接道:“我这个也是‘籽’!”引来满堂欢笑。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小朋友一同完成的画作展示。李丹妮 供图
“姐姐,你们下次还会来吗?”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拉着志愿者的手追问。这些稚嫩的提问,如同科学种子破土而出的细微声响。阿克亚村村委会工作者感慨道:“乡镇孩子平时接触专业地学知识的机会很少。大学生们把山脉形成、地球运动这些‘高深’的知识,变得这么有趣易懂,真是太难得了。这不仅是知识,更是给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新窗。”
图为实践成员和小朋友合照。帕提古丽 供图
加尕斯台镇政府干部帕提古丽对活动表示了肯定:“我们非常欢迎大学生团队来开展科普活动,他们把专业的地质知识转化成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内容,在暑托班为阿克亚村的孩子们讲解地球奥秘。这既充实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也是高校学子服务边疆、青春助力科普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基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通讯员 李丹妮 张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