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大学生新闻 > 校园新闻

青春护绿筑北疆:山东农业大学学子草原一线探寻生态修复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3    阅读:
    来源:大学生校园网

2025年7月至8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科研助手。山东农业大学的六名大三学生作为志愿者,走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为期五十多天的暑期实践中,围绕“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协同与调控机制”这一核心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研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从课堂走向草原生态修复一线

七月的锡林郭勒,碧草连天。在毛登牧场生态园区的退化草场样地上,来自山东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陈嘉颖和风景园林专业的韩志盈正在认真记录着实验数据。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她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草原生态修复的实际工作中。

“我们在学校学过化肥配比原理,但亲眼看到自己参与调配的肥料作用于退化草场,那种感觉完全不同。”陈嘉颖一边校准样地面积一边说。她们参与的科学施肥工作,旨在通过化学肥料促进土壤固碳,加速有机与无机碳循环,从而刺激植物生长,推动退化草场恢复。

不远处,样地修缮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每一个样方的精准划定,都关系着后续科研数据的准确性。韩志盈表示:“风景园林专业教会我们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这里,我直接参与了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科研探索:多维度解析草原生态密码

与此同时,在草原的另一隅,来自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刘虹鲟、崔亚杰、吴国梁三位同学,正跟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土壤和凋落物研究。他们穿梭于各采样点,熟练地使用土钻采集土壤样本,仔细收集地表凋落物。

“土壤和凋落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记忆库’,”刘虹鲟解释道,“通过分析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草原的健康状况,以及不同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实验室内,队员们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精细处理——过筛、称重、编号、测定,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

崔亚杰补充道:“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直接影响养分归还,而土壤碳含量则关系到草原的固碳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解读这些自然密码,为草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监测:守护草原的水土安全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降水平台的维护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每当降雨来临,队员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往观测点,收集降雨形成的径流水样。

“通过这些水样的水量和含沙量分析,我们可以精确计算样地的水土流失量,”负责此项工作的吴国梁介绍,“这是评估草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验证不同管理措施成效的关键数据。”

在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参与了补播平台和BCM平台的植被调查工作。他们详细记录植物的种类、高度、密度等指标,通过规范的剪草采样测量生物量。值得一提的是,韩志盈还参与了BCM平台的蝗虫实验,陈嘉颖则开展了灌丛化地区小叶锦鸡儿的专项调查,这些工作都为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数据。

育种实践:守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在单一育种苗圃,队员们系统学习了现代育种知识,并亲手参与苗圃修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指导下,他们认识了锡林郭勒草原丰富的植被物种,了解了不同草种的生态特性和经济价值。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参与了多重处理样地的返青监测和育种工作。他们按照实验设计,对不同样地实施差异化的施肥处理,随后对目标物种、伴生种及凋落物进行规范的烘干和生物量测量。

“测量生物量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极高精度,”刘虹鲟说,“每一克干物质重量,都是评估草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基础数据。”

实践感悟:在科研一线收获成长

经过五十多天的实践锻炼,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更对草原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嘉颖感慨道,“当我们采集的土壤样品变成一组组科学数据,当我们亲眼见证参与施肥的样地重现生机,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韩志盈则表示,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这次经历让她重新思考了生态与美的关系:“草原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的辽阔壮美,更是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内在美。未来的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对于生态学专业的三位同学来说,这次实践让他们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课本上的氮磷循环,到亲手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从课堂上的群落演替理论,到实地参与植被调查——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变得鲜活而具体,”崔亚杰说,“我们不仅学会了科研方法,更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未来展望:青春力量助力草原生态保护

这次科研实践,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深度参与了草原生态研究的多个环节,从野外调查到实验分析,从数据记录到初步处理,他们的工作为“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协同与调控机制”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评价道:“这些同学展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参与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生态保护的热情和担当。”

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也需要年轻力量的不断加入。这次实践虽然结束,但山东农业大学学子与草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份对草原生态的责任与承诺。正如吴国梁所说:“这片草原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育和感动,未来我们一定会用所学知识,为草原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 陈嘉颖 韩志盈 刘虹鲟 崔亚杰 吴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