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觉得批林批孔不能搞乱军队,军队首先是稳定其后才是参与。总政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部队的报刊在批林批孔文章上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对于批林批孔的意义、动态等重大提法,要按照中央两报一刊的提法。通知一发出,马上就有人汇报给了江青。这不是在唱对台戏吗?江青大为恼火,对旁边的人说:“军队不批孔批什么?不批孔也是不批林。李德生反对批林批孔是不是上了林彪的贼船?和林彪是一条路上的人!你们要去批!”
李德生的“问题”终于上了一个高度,不是什么对样板戏的态度问题,而是和林彪反党集团搞没搞到一起的问题,是路线问题是态度问题是大问题。到了1974年3月5日,史称的“3·5”放火烧荒事件在江青一手导演下出台了。
总政、八一厂等单位在一天里出现了相同的大字报,李德生成了军队里的“大军阀”,党里的“大党阀”,是林彪集团的人,等等。富有煽动性的大字报很快就散发到各地,引起了军队内部的困惑和混乱。
这一系列做法不能仅仅看成是江青发泄私愤的行为,而是她夺权的一个步骤。先乱党后乱军,才能达到他们夺取最高权力的目的。拿李德生开刀是他们妄图乱军的一个突破口。
党的十大后,毛泽东搞了一次除新疆、成都和昆明外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李德生当时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和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对调,10天内对调的司令员们必须到位上任。
对调前,毛泽东又一次把李德生找去,征求李德生对调动的意见。李德生向毛泽东表态:服从中央的决定,对这次对调没有意见。毛泽东关切地问他:要不要带几个人去?“不需要带人,沈阳军区有过去的老上级,去了能和他们搞好工作的。”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又说:“除了不兼总政主任外,其他职务都不动。”
没有想到李德生到了沈阳,江青他们的手也伸到了沈阳。从1974年初到下半年整整半年,他没有任何党内职务,直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直接过问,他才担任了沈阳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因为江青他们不停地向沈阳“灌风”“打气”,李德生成了有其位无其实的“冷板凳”书记。1975年1月,李德生在十届二中全会上辞去了党中央副主席的职务。
1980年,中央和军委为李德生彻底平反。
1985年,李德生从沈阳军区调到国防大学担任政治委员。
1990年,从现职岗位上退了下来。
合上这沉重且真诚的历史画页时,将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河南新县的李家洼山沟,这是他1930年离开以后第二次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将军看见家乡儿童却另有一翻感慨,忧虑山区的孩子上学难,长大往何处去?
他开始为家乡的儿童四处集资,终于办起了李家洼小学。
希望之火在将军手中点燃。
李德生简介
1916年生,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1987年分别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