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谁这个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我更想跟大家讨论一些“大学生毕业在家啃老,却不出去找工作”这种现象。
其实,如果大家对当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有更多理解,也许会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所谓“不就业现象”是一种假象。
首先,自由职业者也是职业。
举个例子,我朋友媛媛大学毕业后工作两年,然后就闲赋在家。很多人总以为她没有工作,在家啃老。可事实上,她有工作。她是一名网络小说作家,也可以说是自由职业者,她目前已经跟某些网站签约,她每年靠稿费收入有10万年薪,这还不包括她的版权费用。
平时一些亲戚问她做什么,她会说自己在家写作。可是亲戚们一听,就觉得她不切实际。她也不爱解释,于是就成了别人眼中所谓的“啃老族”。
再举个例子,我在深圳认识的朋友范范,她在大三的时候注册了公众号,一直以来都在输出内容,她目前后台粉丝数有一百多万。她说在学校的时候,她运营这个平台收入不稳定,可是在毕业时,她已经稳定月入5万多元。于是她选择在家继续做自媒体人,也是自由职业者。跟媛媛一样,她的邻居和亲戚不清楚她的工作,总以为她在家当啃老族。
其实,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大量需求以及精神层次的追求,当下有很多延伸行业和工作并不需要大学毕业生一定要依赖于公司单位而工作。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想给一个人贴标签“啃老族”时,或许应该再谨慎一些,多去了解一下他们日常行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啃老现象”是一种假象。
其次,考研、考公务员也是职业规划道路中一环。
除了自由职业者,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明确了考研、考务员等目标,而这些目标需要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投入。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在外租房备考,而那些条件相对有限的人会选择在家备考。
当然,因为身上背负着压力,没有十足把握一定能考上,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可能备考过程中不声张。而这就会给亲邻好友造成一种在家啃老的假象。
当然,排除以上两种,对于那些真正的“啃老族”毕业大学生,一边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一边又不向现实妥协做底层工作求生存,而是依赖于父母。我认为需要分两种情况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处于职业迷茫期,暂时啃老,思索和规划未来职业。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是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和引导的。我大学毕业前两年也处于十分迷茫状态,期间有长达一年时间在家啃老,直到后来走进新媒体公司接触教育领域,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终身理想。
第二种情况是,不愿工作不肯吃苦,心安理得依赖父母,啃老父母。像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心安理得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从小畸形的家庭教育,这既怪父母,也怪他们自己。面对这部分大学毕业生,父母如果希望他们能自理自立,那么一定要狠下心把他们赶出去,让他们去面对现实生活,去学会自己成长。
最后,关于所谓“啃老族”,我始终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这个社会假象太多,不足够理智的人也很多。也希望大学生们要在大学期间思考“未来职业规划问题”,避免临近毕业迷茫,不得不沦为真正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