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盲之路”成都分队暑期社会实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盲之路”于2012年以盲道项目启动,2014年正式成立并成为校级长期立项项目。十年时间,“光盲之路”用心走进盲人世界,同时大力宣传、力求突破大众对盲人的刻板印象,构建多维度的一体化助盲平台。2022年暑期,“光盲之路”再次启航,在全国各地展开盲道调研、盲人采访、志愿服务。“光盲之路”成都分队于7月20日展开为期7天的调研实践活动。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盲道一般为黄色突起的地砖铺设而成。黄色凸出条纹样式的盲道犹如盲人静态的眼睛,它被铺在马路人行道上,是为了方便盲人出行而设置的。形状特殊的砖、鲜艳的黄色,利用盲人的脚感作用和盲道砖的助感原理达成。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盲人的交通出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团队队员为调查盲们的出行状况,在自己生活地区周边开展了为期3天的盲道情况“扫雷”活动。
在本次“扫雷”活动中,团队队员走访了成都多个区,调查了包括居民区、车站、学校区域、商业区等在内的多种城市区域,发现盲道被占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商业区域内,我们发现,商铺门口的盲道有部分会被商户们无意间占用以摆放商品,或是商场外围的盲道常会被乱停乱放的车辆占用,盲道的占用率较高。在居民区周围的盲道,有的盲道比较老旧,凸起的花纹已经出现磨损,或是垃圾桶周围的盲道受到污染严重,对于盲人出行不利。公共交通站点区域中,新修建的地铁区域盲道比较新,比较完整,而老旧的公交站点旁,有些区域会出现盲道设计不周的情况。而在城郊区域,盲道却是比较完整、标准的。
随着本次活动的进行,我们对于身边的盲道愈加的关注起来。我们发现盲道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为更加了解盲人的出行情况以及生活状态,我们对盲人群体展开了采访活动。
团队队员积极与盲人协会取得联系,并与成都市金牛区盲人协会主席郭忠正确定了采访时间,希望能够了解盲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与需求。但由于成都疫情的反复,团队不得不调整实践方案,由线下采访转变为线上的视频采访。
7月25日,团队与郭主席视频连线,就盲协日常工作、盲道情况、盲人生活状态与需求展开采访。郭主席向我们介绍了盲协的主要职能与日常开展的服务于盲人群体的活动。在于郭主席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盲协开展活动存在的一些阻碍,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人员场地问题。郭主席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慈善组织、志愿团队参与到助盲行动中来,让盲人群体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除此之外,郭主席也针对盲道这一设施对我们进行了指导,使我们对成都市盲道规划与建设、日常维护与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盲协采访结束后的几日里,团队队员通过走进盲人按摩馆、电话采访等方式与盲人进行交流。在我们采访的盲人中,大部分盲人认为盲道作用较小甚至少数人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盲道上总是有障碍物堵塞,大部分盲人出行时都不会走盲道。就城市盲协及志愿组织组织的活动而言,大多数盲人对此表示希望能够经常举办,但不应带有盈利性质。他们希望社会能够更多的关怀盲人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去面对生活。通过对盲人的采访,我们对盲人群体的真是需求有了更具体的理解,社会服务不应只浮于表面,这样才会为盲人群体提供最大的帮助。
对于团队队员而言,本次“光盲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走进盲人群体的契机。盲人,是走夜路的明眼人,他们的眼睛或许不能看见这世界,但我们愿用爱与温暖让他们的心灵“看见”这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