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院蜡染文化调研队】 千年蜡染工艺 中华文化瑰宝
来源:动医蜡染文化调研队 作者:韩汶珈(文) 韩汶珈(图)联系方式:18302555900
为响应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等十委部“三下乡”号召,促使中国在校大学生了解并学习乡村独特文化,促进独特文化的发展,营造文化传承的和谐氛围,2022年8月25日,动物医学院蜡染文化调研队抵达贵州省安顺市。来源:动医蜡染文化调研队 作者:韩汶珈(文) 韩汶珈(图)联系方式:18302555900

2022年8月26日,调研团的队员们到达贵州省安顺市的安顺蜡染博物馆,参观并以照片视频录音等方式记录。在博物馆内,由讲解员的讲述我们学习了解了蜡染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
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

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以及丰富的蜡染文物的呈现,队员们都被这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古老中华文化吸引。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无论从造型是还是从构图上,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以饱满为美、以齐全为美的审美观念。有时在动物身体轮廓内添画内部结构,如动物腹内画上肠子,鱼身内画上鱼刺等。苗族妇女在创作时不会追求表现透视效果,而是要力求形体完整,即使比例失调也要使得造型显得完美而齐全。

贵州蜡染工艺品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采用的蜡染图案含蓄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她们期望借助使用造型中的动植物纹样,占有它们的美丽和灵气。如鸟纹的应用既是出于对它灵巧健美的形态的欣赏,也是由于羡慕它自由飞翔的能力。通过对鸟的各种形象的传神刻画,创作者的感觉、情感、愿望、要求都在这方寸之间得到了表现和传达。

调研队在一旁观看着苗家人们有说有笑的进行着分线、织布、上蜡等过程,纷纷赞不绝口,尤为震惊,在队员们脑海里,先人们的智慧是如此令人难以想象,大家仿佛身处两千年前,前人们创造这种魅力文化的那个时候,用灵巧的双手神奇地染出一张张织布,用超越时代的艺术方式点绘,可谓是瞠目结舌。为什么从深山中走来的苗族蜡染能一步跨出国门,引起另一个陌生的群体的关注和羡慕并成为流行时尚呢?
这是因为,传统苗族蜡染在现代社会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令现代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温馨。它的价值与其说是来自于自身,毋宁说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的同构与艺术潮流的推动作用。

调研队在参观记录了安顺蜡染博物馆后,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感到自豪以及骄傲,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大的底气,而且这只是五千年文化的冰山一角,可想而知如此宏伟的中华文化该是如何,队员们都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意识到作为新时代新青年,青年大学生应传承并发扬伟大中华文化,并从中感悟学习,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