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挖掘民族特色,讴歌民族新时代
学校: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领队老师:张宵
作者:韩力鹏
小队队员:蔡明顺,吴华琴,卢想想,刘秉芳,陈梦露
实践团队:寻找乡音,讴歌新时代
实践时间:2023年7月4日-11日
实践地点: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屯上村与大寨村
一、实践背景
在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下,共青团宁波大学委员会、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拟于2023年暑期开展“走近千村观察,唱响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民族风采。这些传统民族风采,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这次活动到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周边村子进行走访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服饰文化,民族文化,民间传唱。这些方面深入了解乡愁、乡情、乡音、乡遇、乡知、乡怀”。
二、摘要
1、根据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近千村观察,唱响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方案。青年学生紧扣“新时代、新乡村、新生活”的核心理念,重走故地观新貌、深入乡村看振兴、深入基层悟发展,了解当前的乡村状况,开展产业规划、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主题社会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弘扬和传承乡村音乐,加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跟多年轻人对中国民族文化感到好奇,踊跃探索。传承弘扬民族的音乐文化,带动各民族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学习与传唱,进一步打响知名度,“唱响乡村振兴,讴歌新时代”推动乡村发展。
三、实践内容
1、了解民族历史文化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苗族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蚩尤九黎部落。涿鹿大战以后,蚩尤兵败被杀,部族便开始了南迁。由于苗族几千年的迁徙积累,部落衍生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图为实践队与村民了解苗族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秉芳 摄
2、调研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苗族多姿多彩的服饰记载着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在本次走访的村落中实践队发现当地苗寨多数是老人与留守儿童在家许多老一辈的苗寨村民还表示不会自己民族的舞蹈与歌曲,而是年轻一辈传承了苗族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我们通过与村里小朋友交流发现在这个村落里面有一所小学名“平安希望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为授课老师让自己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不会出现断层,在校内建立了一个针对苗族传统歌谣,民族舞蹈,苗族乐器的课程。校长会每周二周四对在校小学的学生进行授课从舞蹈,到歌谣最后到乐器而苗族最常用的乐器就是芦笙、芦笙也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它拥有着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前往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村民家中询问建筑房屋的特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力鹏 摄
四、深入实地体验传统民族文化
1、寻找传统手工艺
实践队7月7日到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找到了当地有名的蜡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 蔡群,曾获“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省级一等奖、特等奖、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等奖项。蔡群老师很热情接待了来走访的实践队,并带实践队参观了她在大寨村的蜡染刺绣工艺,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蜡染刺绣的历史蜡染是贵州省丹寨、黄平、凯里、榕江、安顺、织金等县市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村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古老的蜡染刺绣技艺代代传承。

图为实践队到工艺坊观摩蜡染刺绣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想想 摄
2、了解民族服饰
实践队与当地服装店老板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苗族服饰多姿多彩,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都不及盛装鲜艳。只有节日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平时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服装店老板也热情的邀约我们试穿她们自己的服装,为我们讲解服装服饰的特别,从外衣,到包臀裙,百褶裙以及腰裙。每一件服装上面都刻有精美图案,通过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刻出来再将缝刻出来的图案用剪刀裁剪下来绣在你所需的布料上,每一个工序严谨,费时,做工细致。也享有穿在身上的史书的别称。

图为实践队在官寨乡去到当地服装店体验少数民族服装并与当地村民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梦露 摄
3、苗族音乐和舞蹈文化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会唱歌,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当地村民为我们哼唱了许多属于他们民族广为流传的歌曲,苗寨里面一些小孩子都会唱,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民族传承文化。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当地村民请教并学习他们的民族舞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秉芳 摄
五、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民族传统
1、苗族风土人情
我们走访了一些民族聚居的地区,采访了当地村民,她对于解答实践队各种疑惑有着很高的热情。作为一个在苗寨里面生活三十多年的妇女她给实践讲述了关于她们苗族的民间习俗,传统手艺,了解他们生活和文化习惯以及他们对民族文化认识和传承,在特定的节日的习俗列如:三月初三是青年男女对歌恋爱的节日每逢这天到来单身的都会出家门以我唱你接的方式进行恋爱选择。跳花节,在每年三月份有还有正月初一初二(过年的时候)也会举办,当地村民为实践队讲解到跳花节是当地村民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
图为实践队在村子实践队采访当地村民了解苗传统。中国青年网 韩力鹏 摄
2、传唱苗族音乐
村寨里面的小朋友很热情与我们实践队打招呼,也很好奇我们是来做什么的每个小朋友的脸上充满好奇的表情,面对陌生的实践队他们也并不害怕而是很热情都迎上前将实践队围了起来,好奇的眼神,可爱的笑容,热情洋溢。让我们对陌生的寨子不在陌生而是感到亲切,在交流中小朋友还主动教实践队说属于他们民族的语言。列如:普通话:你好!苗语:猛欧。普通话:谢谢!苗语:波富等这些常用的基本语言,感受到了苗族文字历史的伟大,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苗族的文字历史,当地小朋友也为我们传唱了自己的歌曲并细心教我们传唱。

图为实践队到大寨村与当地小朋友学习传唱歌曲,学习他们的舞蹈并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明顺 摄
六、实践成果
1、经过走访周围村落收集民族歌谣、文化、服饰、习俗。实践队总结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在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的服饰还复还丽,极为精美,花式很多,有的裙子有40多层,故为百褶裙,衣裙上面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这集中体现了苗族服饰中的艺术水平。
2、实践队队员从村民们了解到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多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的演唱者是是有较高的观察鉴别礼物和创作能力,可称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
六、实践总结
一次活动,一个进程,一段难忘的记忆,我想我们的每一位队员在这次活动中都有很多的收获,无穷的过往,都以现在为数无穷的未来都以现在为出发点,现在对我们而言,这也将是我们人生的另一个出发点,在这里,我们将怀揣着这段美好的记忆,带着感动与思考,启程往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长河和生于以后的工作建设中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他留给我们的启发却是深入而长远的,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坚实的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标准文一样不再拘泥于描述,而是更多融入秀着对美的理解和自我审美的表达,无论是植物养,动物喂养还是几何喂养,都蕴含着苗族的历史,代表着苗族人民的信仰,阐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表达着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都是苗族独有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在这次为期较短的三下乡中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人生需要奋斗,我们都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把握自己的专业与非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武装自己的大脑,是自己的人生出色而灿烂,我们看到了一些在学校看不到的东西,也学到了一些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我们想这个应当是我这次做社会实践的收获。
七、参考文献:
【1】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2005(4):61-67.
【2】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42-50+15.
【3】张立.新时期“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