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南联大,不忘来时之路
1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学习。西南联大在侵华日军的战火中诞生,现保存完整的历史遗迹有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一二·一”运动石雕火炬纪念柱、闻一多和李公朴衣冠冢、“民主草坪”等。
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门口,伫立着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碑刻。切实看到这面碑刻时,成员们的心都为之一动,对老先生“教学相长,以学救国”的理念感触良多。随着讲解员走向馆内,细听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成员们体会了战火纷飞时期西南联大的建设不易、感悟了先辈们为延续教育的不屈不挠、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的重要讲话。

(成员们在西南联大旧址参观烈士纪念碑)
西南联大学者们笔耕不辍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影响着每一位成员,要在逆境中保持初心、坚定前行,对“中国最终走向胜利”矢志不移。缅怀南侨机工,薪火代代相承
第二站,成员们来到昆明侨光小学,聆听南侨机工张智源之子、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云鹏先生讲述侨光小学来历以及南侨机工事迹。会后,在张云鹏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三下乡团队同去敬献花圈,瞻仰烈士。

(成员们在侨光小学参观学习)
下午五点,团队对张云鹏之妹张昆玉女士进行采访,张昆玉女士回忆道:“我的父辈当时在南洋已经拥有了比较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们在祖国危难的时候,义无反顾放弃一切,回国支持抗战。”她从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南侨机工的故事,让成员们对“缅怀南侨机工,薪火代代相承”有了更具体的体悟。如今,南侨机⼯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励与凝聚成员们的心绪,成员们纷纷表示将要⾼举着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新时代闯新路建言献策。
传扬聂耳精神,感悟时代强音
2日,成员们来到玉溪,追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先生的足迹。在这里,成员们到聂耳音乐广场、聂耳故居等红色文化阵地深入体验,参观取景;到纪念馆内深入了解聂耳乐曲的创作背景,并聆听了《金蛇狂舞》《卖报歌》等耳熟能详的作品。观览结束后,成员们和其他参观者进行友好互动,交流过程中聂耳精神滋润了每个人的心灵。

(张云鹏先生讲述侨光小学来历以及南侨机工事迹)
作国之歌者,为时代发声,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将人民相连,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丰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回顾这一天的活动经历,成员们感触颇深:不仅学习了聂耳红色思想,还深入了解到中国革命历史,并认识到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员们希望能够如同聂耳先生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贡献力量。

(成员们在聂耳纪念馆与参观者互动)
行之红色故里,追寻先辈印记
3日一早,成员们驱车前往通海,先后参观了郑开文故居和秀山红色景观。在红色印文化体验馆里听老馆长讲述红色印章背后的故事,在张盾烈士墓前追寻红色印记、祭奠剿匪英雄,在朱德故居与爱国将帅对话、重返烽火岁月。

(成员们在聂耳广场前与聂耳奏小提琴雕像合影)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红色故里行,于成员们而言,学习的是家国情怀,传承的是红色基因,当肩负使命,义不容辞。

(成员们在郑开文故居前合影)
党课有声有色,党史入耳入心
午后小憩片刻后,成员们受邀来到通海县党委,党校老师上了一堂红色党史的党课,让成员们对党的曲折历史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课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嘱托:“我们非常支持和欢迎大家来到云南学习红色文化,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实践,成长为对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成员们表示,老师的殷殷期盼将铭记于心,见诸于行,不忘本性,不辱使命。

(成员们在红色印文化体验馆听老馆长讲述红色故事)
成员们也针对本次红色专项实践活动进行了汇报总结,从前期准备到实践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循序渐进的体悟,每个人都深受启发。团队成员分享道:“在这次从昆明到玉溪再到通海到实践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革命先辈们牺牲自我的精神和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了在和平年代里,红色文化传承者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更加坚信身为青年人我们应该去倾听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去讲述这些故事,去传承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

(成员们在通海县党委汇报总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实践活动的实践是短暂的,但活动所带来的感触和体悟却是经久不衰的。正如春风拂大地,正如春雨解冻泥,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在涵养青年品格、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成员们会将实践经历融入骨血,激励自己成长成才,同时也呼吁更多的青年利用红色资源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