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城镇与乡村发展差异对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
实践地点:安徽省池州市
实践时间:2022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15日
作者:唐洋洋
城镇与乡村发展差异对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为了解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现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原因,调研小组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2019年2月21日,国新办举行2018年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决定通过进一步了解池州市贵池区部分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希望对池州市贵池区部分老年人生活幸福感进行调研,并选择了池州市贵池区秋浦颐养照护中心的老人进行访谈交流和分散在贵池区各个市区的老年人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池州市贵池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不错,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也对此比较满意,但还是有提高的空间。当地应重视老年人生理健康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建设更加齐全完备的基础设施,解决电子产品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麻烦和看病难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城乡;生活幸福感。
一、调研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共产党就是追求人民的幸福,人民群众在什么方面感觉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排忧解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老年人幸福感助力小康社会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安中脚踏实地队”开展以老有所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系列社会活动,走进乡村,走进群众,发挥自身能力,为提高人民幸福感做出行动。
二、调研目的
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建设,融入社会,亲近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认识到我们新一代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助于我们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加强了我们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体察民情,服务家乡建设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重要,老年人幸福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济收入水平、子女伴侣水平、社会环境、老年人生活保障等。此次我们调查了池州市贵池区的老人,研究了城市和农村的老人对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之间的差异,从而给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三、调研对象
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实地考察了安徽省池州市各县区及不同社区的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进行了比较。(此次调研样本共110份,其中10份作为横向比较,未计入结果,即此次调研报告的样本数据共100份。)
四、调研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地访问老人,了解生活状况
我们安中调研小组造访池州市贵池区秋浦颐养照护中心,调研小组秉承尊老,敬老,爱老的原则,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做一些卫生工作,与爷爷奶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结合我们的专业给爷爷奶奶们介绍了一些秋季的养生小知识,我们还和养老院的护工们学习了如何给老人剪头发,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并分别对敬老院来自乡村与城市的爷爷奶奶进行一些关于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调研,完成任务后小组成员一起合影留念。
(二)发放调研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1.贵池区老人的年龄占比分析
由调查问卷分析可知,15-30岁占比9.71%,31-55岁占比21.36%,56-70岁占比42.72%,70岁以上占比26.2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的调查地点主要在贵池区养老院及公园等老人聚集较多的地方。由上述数据可知,56-70岁老人占比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老人都是因为乡镇看病不便或者帮老人带孩子从农村或者县城来到贵池区。
2.调研样本的居住地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老年人中常住地在城镇的人口占59.22%,常住地在乡村的人口占40.78%。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池州市贵池区城镇老年人口要略多于乡村老年人口,城镇老龄化进程要快于乡村老龄化进程。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高学历人才向贵池区城镇聚集使得城镇发展迅速,就业结构也逐渐由传统的低水平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转移,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另外,同2010年相比,贵池区常住人口有所增加,并且城镇化率也有所提升。其中贵池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41.73万人,占比最高,为67.83%,较2010年提升了19.26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口主要往贵池区聚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不仅能为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还能带来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加速了城镇老龄化。
3.居住地老年人占比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居住地老年人占比很大为18.45%,居住地老人占比较大为48.54%,居住地老人占比较小为33.01%,居住地老人占比很小的为0。由上可知,贵池区大多数居住地都是老人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大多生于农村的年轻人由于农村发展不及城镇或者在外求学后选择在城镇工作,所以乡村的年轻人很少,大多都是老年人留居农村,老年人占比则高。而城镇老年人占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有一部分老人本就是生于城镇,而大部分是由于年轻人在外工作比较忙不能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拜托老人帮忙带孩子,因此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老人。老年人占比也就比较大。
4.贵池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问卷结果,可以得出贵池区老年人中生活质量一般的占比最高,为41.75%,生活质量较低的占比最低,为5.83%。生活质量较高的占37.86%,生活质量高的占14.56%,超过七成的老年人觉得生活质量中等,不低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池州市对贵池区发展的大力投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提升,但是贵池区城镇与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乡村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陈旧、不完善,交通出行不便等问题频出,同时城镇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基础设施也不齐全,而且居住在城镇里的老年人相较于乡村的老年人更加缺乏归属感和幸福感。
5.贵池区老人居住地基础建设
根据问卷可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地都有老年活动中心、基础医疗中心、防疫需求服务中心和公园健身器材。数据说明我国的防疫措施还是比较到位的,乡镇的防疫方面也并没有落后,基本医疗设施得到保障。老年图书馆和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较少的原因可能有:现在的老年人大多生于二十世纪中后叶,素质文化教育没有跟上,大多数都是农民或者工人出身,退休后没有生活保障。
6.贵池区老年人对老年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
根据问卷调查得出,老年人对居住地的老年基础设施较满意的占47.57%,一般的占33.98%,特别满意的占10.68%,不满意的占7.77%。超九成的老年人对居住地的老年基础设施没有太大的不满,几乎都是比较满意的。池州市贵池区作为全市着重发展的一个区域,其基础设施相较于全市其他地区来说是比较完善齐全的,敬老院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基本每个小区都有公园、广场、医疗中心等基础设施,就连乡村也不例外。贵池区大力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企业成长性好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大力推行智慧养老模式,出台智慧养老扶持政策,并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因此老年人对当地的基础设施是比较满意的。
7.贵池区老年人希望有什么基础建设
根据调查可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老年人希望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及老年图书馆的占比较大,说明老年人还是更希望与同龄人多接触多交流,同时大多希望建有老年图书馆也说明老年人也希望获得更多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说明了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让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体验越来越好,所以人们才有要多读书的觉悟,用更多的时间愉悦和提升自己。其次,老人们对提高基础医疗设施的反响也较高,老人们大多反映乡镇医疗设施不够先进,看病容易看大病难的问题。
8.贵池区老年人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根据问卷,可以得出身体健康或就医问题,电子产品、智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另外朋友、子女伴侣等情感需求也常常困扰着老年人。经济问题,办资料等社会保障问题,交通出行问题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但并不是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出行的主要工具,而老年人无法习惯电子产品的操作及使用,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次,老年人年龄渐长,身体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就医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也亟待解决。另外老年人可能还要面对朋友、伴侣生病离世、子女外出劳作等问题,就从我们这次调研的老年人来看,留守老人占比较高,所以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问题也不容忽视。
五、问题解决方案
(一)针对居住地老人占比高问题
居住地老人居多,我们更应该注重居住地设施建设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体验感,呼吁更多老人走出家门,走进老人图书馆,走进老年活动中心,饭后多去公园等地方走走,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增加老人的幸福感。虽然大多数老人已经无法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但是他们的幸福感体验感对社会来说依旧很重要。
(二)针对老年人居住地基础医疗设备问题
老年人抵抗力较低,常因各种问题诱发疾病,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大多数老人反映乡镇医疗条件不高,看病容易看大病难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注重乡镇医疗,努力升级乡镇医疗设备,提高乡镇医疗待遇,让更多有实力的医生愿意走近乡镇,帮助患病老人。
(三)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就医问题的解决
- 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普及家庭医生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将惠民医疗政策重点落实普及到老年人受众群体。按照一组家庭医生照顾50个辖区内老人的比例,普及老年人家庭医生制度,提倡家庭医生治疗未病,防微杜渐,把大量疾病消灭在萌芽。
- 利用“互联网+医疗”加强远程医疗问诊会诊力度。整合医疗资源,利用智能软件大数据统计分析,普及老年人疾病电子档案。在对老年人既往病史一目了然的基础上,推行重大疾病远程会诊或者家庭会诊。既省去了老年人奔波之苦,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 畅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甲医院的双向转诊。经过家庭医生检查、远程会诊确定的老年人急重症病例,通过双向转诊渠道,直接在三甲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免去挂号和门诊,直接住院治疗。
- 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恢复专门电话预约看病。一是对特殊老年群体实行特殊优先就医待遇,包括老年人电话预约本地挂号,并且预约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允许空巢老人子女异地为老年人预约挂号;对孤残、孤寡独居等特殊老年人实行“优先绿色”通道。二是继续推行60岁以上老人挂号、做检查项目不排队制度。在挂号、交费时设立60岁以上老年优先的窗口或明确老年人挂号、缴费不排队。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老年人慢性病开通单独康复区。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前列腺疾病等慢性病开辟老年人综合康复诊疗区,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取药、康复都在此区域,方便又快捷。
- 政府扶持鼓励医疗机构实施老年人看病“代跑腿”制度。医疗中心支持志愿者服务制度扩大到门诊老年人。为看病老年人提供健康码生成、添加同行人、代挂号、取药等服务。
- 社会大众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在使用电子产品方面的困境,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在就医、疫苗接种、金融业务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最大化给他们提供便利,让他们不再感到焦虑和无助。
- 充分利用街道、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人智能机普及课程,引导老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功能,同时也应该倡导子女多关心家中老人的日常生活,多花时间和心思来陪伴老人,帮助他们正确“触网”。
- 网络监管部门等职能机关应该更加关注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加大对垃圾信息、电信诈骗、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保障老年人的上网安全,为他们撑起网络安全的保护伞。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持续增多的压力。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让我们必须提高城市化发展,缩小乃至减除城乡差异,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感,以此来完善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保持“第一个百年”的奋进势头,到2035年,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队的成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每项活动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刻领悟到,如果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我们需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肯定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杨小琴.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J]. 新丝路,2019(18):28-30.
[3]朱海龙,刘雯婷,金劲彪.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法治保障[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3):11-22.
[4]贾丽,王文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池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与,2020,31(10):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