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点亮青年心灵之灯,助力青年走向黎明——阜阳师范大学心灵奇旅暑假大分队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践报告

  • 实践目的:为了解“双减”政策后中学生心理状况、学业压力的变化情况,因此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实地调研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状况、抗挫折能力,以对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有效治疗。
  • 实践内容: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实地调研主要以理论知识宣讲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
  • 实践时间:2023年6月25日
  • 时间地点:亳州市蒙城县吕望初级中学
  • 报告作者:薛然然、崔婉婉、唐文文
  • 实践过程:据我们上网调查的相关信息,中国科学院:《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其《总报告》对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报告显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
 
       青年已经成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比青年年轻的青少年也必然是抑郁的高风险群体。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最具有活力的群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使整个社会上的氛围都有着潜在的悲观、消沉。根据此次上网调查,我们决定对乡村里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以及辅导,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做出一些简单的贡献。
       6月19至21日: 6月19日团队成员在网上搜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题目,6月20日对搜集到的题目进行筛选,6月21日根据筛选出的题目以及自己增添的题目做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
       6月22日和蒙城县吕望初级中学的老师约定好时间,6月23至24日: 6月23日由崔婉婉、任林璇和薛然然找宣讲PPT的模板以及材料,6月24日由团队成员崔婉婉、任林璇和薛然然共同完成宣讲教育所用到的PPT。
       6月25日早上七点半,崔婉婉、张娜娜、孙千姿和唐文文到达蒙城县吕望初级中学。早上八点,唐文文在七年级(1) 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向同学们普及、介绍相关的材料和问题。宣讲结束后,张娜娜、孙千姿和班级所在老师交流沟通,把问卷调查表发到七年级(1)班的家长群里去,让学生们回家按照自身的情况,认真且真实地填写。整个过程中,都由崔婉婉记录时间事件。
       7月1日后台数据导出,在亳州市蒙城县吕望初级中学的七年级(1)班进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共38份,由谭宗艳负责对后台的数据进行处理。团队的其他成员又结合全国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得出以下内容:
1.觉得没有办法使自己快乐起来,即使家人和朋友都在帮我忙,还是快乐不起来。
根据图表中显示,70.05%的学生回答的是“一点都不会”,26.36%的学生回答的是“有一点”,2.63%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多时候”,综合以上数据,大约有30%的学生可能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蓝皮书|2022年心理健康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相比2020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19.0%)有所下降
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快乐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最后底线,如果一个人不会再因任何事而快乐,那么他的心理最有可能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每一个青少年应不为不值得的事而悲伤,不为不是自己的错而愤怒,要永远保持一颗快乐的心。
2.觉得比不上其他同学
 
 
根据图表中显示,50%的学生回答的是“一点都不会”,31.58%的学生回答的是“有一点”,18.42%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多时候”。“觉得比不上其他”这是明显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
初中时期正是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改正,那它就不会使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
这种心理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农村是留守儿童、青少年占比比较大的地方,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富裕,所以农村的青少年的心里比较脆弱,也是最有可能心里早熟的,如果心里不是特别的坚定,那必然会产生自卑心理。
根据绿皮书|2022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后,不同地区、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青少年占比较大,娱乐活动也没有那么丰富,所以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得分均略高于较为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户口所在地方面,同理于东西部地区的对比,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所以为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减少留守儿童、青少年的数量,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3.觉得寂寞,就好像没有任何朋友似的。
根据图表显示,71.05%的学生回答的是“一点都不会”,26.32%的学生回答的是“有一点”,2.63%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多时候”“觉得寂寞,就好像没有任何朋友”这就会导致孤独地产生,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长期孤独会使内心情绪和压力得不到及时倾诉和排解,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担忧和恐惧,甚至有可能导致会有社会交流障碍,患上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或者是自闭症等等。根据图表显示大约有30%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这类青年要格外的被重视,得到良好的、及时的心里疏解,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去表达、去交朋友,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
 
 
4.要自己带头去做一件事很困难。
根据图表显示,36.84%的学生回答的是“一点都不会”,50%的学生回答的是“有一点”,13.16%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多时候”。“要自己带头去做一件事很困难”这就是典型的怯懦心理,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听到的“我不会做”“我不行的”“我做不了”。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怯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从心里认为自己不行,自己否定自己。我们要知道,别人不相信我们能做到,我们无话可说,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5. 觉得没有办法专心去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根据图表显示,34.21%的学生回答的是“一点都不会”,55.26%的学生回答的是“有一点”,7.89%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多时候”,2.63%的学生回答的是“非常多的时候”。
没办法专心做自己正在做的事,这就是注意力涣散。注意力涣散通常是由于环境嘈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原因所引起。
1、环境嘈杂:考虑是由于所处环境过于嘈杂,而产生噪音分散人体的注意力,建议更换到安静以及舒适环境内,一般不良反应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2、神经衰弱:又名神经衰弱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其发生可能跟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主要特征是脑力和体力的虚弱感,可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从而可引发以上症状。
3、抑郁症:可能是由于近期出现较大刺激性事件,从而诱发了抑郁症出现,其主要症状为心情悲观、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减弱等。
除以上相对常见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精神分裂症等。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导致注意力涣散的最大原因最有可能就是沉迷于电子产品从而导致的精神衰弱。沉迷于电子产品不仅会导致注意力涣散、精神问题,而且会导致①视力下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睫状肌发生痉挛,从而引起视力下降。②免疫力降低: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辐射,可能会引起人体免疫力降低,不利于健康。③肥胖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和游戏等电子产品容易导致肥胖问题,并且肥胖又会诱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④对睡眠和身体发育造成影响:经常玩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时间,并且可能会影响身体发育和生长。
绿皮书|2022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手机是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依赖。认为大部分的课外活动和户外运动都比不上在家里玩手机,所以,青少年会花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现在已经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
 
根据调查结果,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六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
(2)着力加强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3)加强对高风险群体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工作。
(4)进一步保障青少年获得足够的睡眠和运动。
(5)倡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风险。
(6)增多青少年的户外娱乐活动,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R】.北京:中国科学院2022:1
【2】中国科学院.蓝皮书《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R】.北京:中国科学院:1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