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溧水,百年龙舞
溧水建县已有1400多年,是一座千年古邑,拥有天生桥、蒲塘桥、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和骆山大龙、明觉铁画、水秋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文化底蕴。
而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说与当时的进士杨培安有关,身长百米,参与者多达五百多人,被誉为“江南第一大龙”,在古代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活动,延顺至今,成为溧水重要的民俗文化,它的发展成为骆山村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之一。
面对有魅力的非遗文化,团队成员带着好奇,跟随村长和村委展开了实地参观和走访,针对参观体验,结合前期成员对“骆山大龙”的了解和思考,纷纷提出问题,两位也有针对性的进行回答。

图为杨村长带团队拜访杨培安墓。
在参观后,团队也对“骆山大龙”有了切实的认知,休息时候的大龙躺在龙王庙中休息,也能让队员们感受到它磅礴的气势。
“骆山大龙”从扎制到表演,都十分考究。
主要制作步骤有扎制大龙骨架、龙头装饰和彩绘、道具设施等。龙头骨架高2.3米,宽2.2米,龙嘴扁平,鼻如元宝,寓意财源广进;龙身骨架共24节,每节长2.8米,第一、二节仿大龙蟠曲,做成弓形,3~23节做成圆通状,最后一节高高翘起,寓意节节升高;龙鼻装有虾蟹稻米等,龙头装有108位民间传奇英雄;手绘龙鳞、龙纹等;龙体内放置蜡烛;舞龙服由集体定制,跳云的儿童服饰会交于母亲改造,更为纷繁艳丽;龙旗等道具也都是村民自制。这一过程耗费甚大,但其中盛满了当地的传统手艺。

图为骆山大龙龙身。
传统舞龙表演的程序大致分为起草、白龙开光、舞龙表演三个阶段,腊月24日起草,一共25天,正式舞龙主要有跳珠、跳龙、跳云三部分,但会配有锣鼓喇叭等,气势磅礴。每到腊月表演,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先放“玛咪炮”召集百姓,大家笑逐颜开,共同庆祝新年。舞龙初,大旗开道,跳云随后,舞龙队伍依次前往石臼湖,龙头朝东,以拜东面狮子山的白龙潭;在舞龙过程中锣鼓齐鸣,巨龙舞动,人声如潮,观者如织,歌舞升平。
“这几年,每到要舞龙的时候,来看的人呐能把这一片(骆山村旁的石臼湖湖滩)都围满。”骆山村村长感叹道。
现代舞龙在承袭传统基础上,也将这份喜气带到更广的地区,“骆山大龙”的表演走到了乡镇,市区,甚至是国际舞台,2009年就在“中国南京国际文化节”上作为溧水的名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非遗不遗,文化呼吸
“骆山大龙”自明清传承至今,一直靠村民口耳相传,少有文字记载,根据“龙委会”会长杨木海先生回忆,清末民初才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骆山大龙龙委会”,才开始较为系统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骆山大龙”曾“沉睡”了二十多年。“它的传统技艺,包括它的扎制,大龙几乎没有了。”来自溧水作协主席潘慧明先生的惋惜说道。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政府和社会都意识到“骆山大龙”的价值与魅力,开展了许多相关保护工作。
当地村民捐赠人力、财力翻修了龙王庙等,政府也拨款助力“骆山大龙”的表演,还有许多媒体前来推动大龙的宣传。

图为近年来有关“骆山大龙”捐赠的功德碑。
而且政府也大力资助“骆山大龙”的发展,而且也由政府牵头,支持和指导“骆山大龙”资料的收集,传承人杨木海说“近年来政府大力资助了大龙的发展,最近几年的资助基本都靠政府,还让我们出去表演啊,教别的人什么,还有人来采访我,写成书什么的。”,我团就拜读过由金陵科技学院等负责,杨木海先生口述所著的《骆山大龙》一书。

图为我团采访龙委会会长杨木海爷爷。
而且2012年10月起,溧水区文广局、和凤镇人民政府、江苏玉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骆山村共同组织实施了“骆山大龙”文化内涵的全面考证,并编撰成册,这对于“骆山大龙”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团就被“骆山大龙”的完整影像和图片资料震撼过,这打破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壁垒,绽放了别样的魅力。
文明瑰宝,文化经济
我团在实地走访后,发现“骆山大龙”的经济价值真在被逐步挖掘,当地正在推行的“花火露营公园”项目,酝酿着龙文化精神“地标”,将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现代的文旅融合模式结合,打造属于溧水的独特“文化名片”,吸引了八方来客,不仅促进了文化振兴,也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骆山大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对骆山村的百姓精神富足起到很大作用,但在商业化的今天,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经济价值,“以龙养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龙舞文化发展的一条道路。
我团在进一步的调研中,也初步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并与传承人杨木海会长进行了深度交流,达到一些共识,力图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文化有根,落地生花,期待以“骆山大龙”为例的中国龙舞文化能在新时代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