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调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在暑假空闲时间,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西屯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采访当地村民、观察农村水状况、用电状况以及网络覆盖情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观察农村在乡村振兴政策中的变化,从而更好理解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获益匪浅,更加坚定了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初心,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关键词:乡村振兴 改革与发展 生活水平
二、调研内容
1.调研背景: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增强农村社会服务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乡村产业等。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乡村地区正在经历着一场迅速的发展。这一政策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乡村地区正经历着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我们调研小组实地走访西屯村,探寻乡村的迅速发展。
2.调研目的: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在过去,乡村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现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这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乡村振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是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3.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寻访法。
首先,乡村振兴政策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发现,浚县西屯村部分地区已经配备了社区直饮水站,方便了周围居民取水,用水。另外,中国邮政也扎根基层,在西屯村开办了综合便民服务站,更方便了村民们的货物运输和对外贸易。村内道路平整,主干道全部硬化,并未出现泥路,烂路。
其次,乡村振兴政策注重提升农民收入。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在政府的领导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西屯村的农业发展的颇具规模,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在稳定发展全村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特色经济,努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打造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产品标准化基本覆盖。
最后,乡村振兴政策注重增强农村社会服务能力。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屯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村幼儿园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雨露计划”。此外,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实使100%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力所能及地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工作。
三、政策建议
1.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知识第一生产了和主力军,由于小城镇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以下,是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很大阻碍,由于文化水平的不高使得很多人们之享受与眼前利益的趋势,不能够很好的懂得精神的享受和对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当今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没有人才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前行无法成功。人力资源作为一中特殊的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屯村如果想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那么就需要想办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为西屯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2、推动经济多元发展
政府应该鼓励乡村地区发展农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与城市融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另外,也应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创意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也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也可以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产业合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3、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大力发展既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产品,培育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建设相互依存。
4、加强管理和服务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还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善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6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看到,农村生态建设周期较长,大气、土壤和水的治理有其内在规律,修复遭到污染的土地、水域和受到破坏的草地、森林,少则需要数年,多则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牢牢地把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在心中并广为传播。
四、实践感悟
总之,乡村振兴政策下乡村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乡村地区的农民和居民。同时,乡村地区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农村产业协作,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目标,为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