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饮黄河水,共育民族情
——西北民族大学“明德·传统文化”辅导员工作室“三下乡”纪实
对于“三下乡”的理解,我们始终认为是要深入基层,与群众紧密联系。西北民族大学组织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深入到群众中体感黄河流域各民族间“三交”故事,了解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伟大实践的契机。
“何以中国”,顾名思义,什么是中国?是文化,是民族,是历史。提到中国,必然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黄河。从古至今,黄河一直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孕育着中华民族。怀着对黄河文明追溯探源的期待,我们来到了大禹治水的源头——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从这里开始探寻黄河文化和各民族“三交”的生动故事,感受蕴藏在故事里“同饮黄河水,共育民族情”的脉动。
一、与黄河奋斗,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
初到大河家,通过当地村委会的介绍,实践团拜访了镇上的居民。在与一些民众进行简单的访谈之后,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还没有现在的黄河渡桥,牛、羊皮筏子拉近了撒拉族、保安族、土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澎湃的黄河浪花将筏子卷起,他们手拉手,将货物围在中间,船桨拍打着水面,你累了就换我,我累了就换他,虽说是不同的民族,但为了黄河两岸之间的货物交换,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用西北独有的热烈互通两岸。水流特别急的时候,勇敢的土族人民会让急需渡岸的人钻进牛皮袋子,将袋口扎紧,放到河里,自己爬到牛皮袋子上以控制方向。爷爷讲到,那个时候过河只需要一毛钱。
站在黄河岸边,千年历史留影,如微风轻抚脸庞,不断从面前一幕幕闪现。临津古渡口横跨两岸的钢索锈迹斑斑但却坚韧挺拔,令人脑海中描绘出以前各民族健儿在无数个夜晚“放野船”的场景。一条奔流不息的黄河,一道饱经风霜的钢索,一只寄托希望的“野船”,还有那矗立在浑厚岁月中的接官亭,串联起了甘青两岸货物和人员往来的景象,勾勒出了世居和流动在黄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画面,更见证了大河家这个黄河小镇上各民族群众与黄河奋斗、横跨历史空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
黄河文化的印记已深深印刻到每一个中儿女的内心深处,融入了时代的脉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依托。正如积石山民族中学校歌里传唱的“滔滔的黄河水啊,奔流大海不复返,有志的民中人永远走在前”那样,黄河两岸的居民何不是这样。从远古到现代,从大禹导河积石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进发。
二、与天地争斗,流传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积石山是一个古老而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当地流传着“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大河家更是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的大禹治水源头。实践团前后参观了临省禹王峡口和当地大禹奇石文化石林,禹王宝座、禹王仓廪、禹王洗脚盆、禹王支锅石、面板石……,“一块石头一个传说”的文化烙印深深感动着我们,时空瞬间穿越到了“三代”时期,大禹治水的场景在我们的脑海中闪过,女娇抱着孩子坐在望夫石上等待大禹的归来,那个挽着裤腿带着人民劈山开土、导河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男人心系家国……中华民族历来与天地争斗,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千古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让黄河文化充满了内涵 ,更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变得丰富多彩。
2023年12月18日晚,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中就在大河家附近。当晚我们在学校就感觉到了强烈的地震波段,在老师们的疏散下撤离到了空旷地带,后面得知震源在积石山,同学们在一起默默祈祷,祝愿远方的亲人,平安!
时隔大半年,我们深入到积石山,来到大河家,当地群众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当地政府带领各民族同胞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如今的大河家,各族群众已从伤痛中走了出来,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焕然一新。当地群众既是用心重建自己的家园,也是在用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同时代奋进,续写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黄河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也正是有了各民族群众的默默坚守,才有了我们能够感知的历史物件和深厚情怀。实践团先后拜访了保安腰刀文化传承人马尕主麻先生、积石山县文化馆徐尚梅女士和大禹奇石文化传承保护人马玉光先生。一把保安腰刀上印刻的“黄河流水纹”道尽了“一条河”与“一把刀”的故事;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倾力整理流传在当地的各类传说和神话故事;一位回族群众用30余年的时间不遗余力地保护与大禹神话和黄河文明相关的每一块石头。各族群众于岁月中坚守,默默保护、传承和创新黄河文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里,就在那奔流不息的黄河里,就在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里,更在每一个人民群众身体力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如何把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创新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呼吸新时代的气息,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西北民族大学“明德·传统文化”辅导员工作室供稿
文稿:王志强、周越洋
文稿:王志强、周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