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青少年视角下的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27    阅读:
目录
一、前言
二、实践背景
2.1实践地地理与人文概况
2.2实践地红色历史概述
三、项目目标与实践意义
3.1实践目标
3.2实践意义
四、调研方法与过程
4.1 调研方法
4.2实施步骤
五、历史遗迹考察与故事挖掘
5.1黔东南地区红色文化遗址
5.2故事收集
六、红色教育普及与影响评估
6.1教育活动设计
6.2实施情况
6.3影响评估
七、成果宣传与社会影响
7.1宣传策略
7.2社会影响
八、项目分析
8.1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8.2青少年视角下的红色教育
九、调研总结
9.1主要发现
9.2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视角下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建议
十、附录
 
 

一、前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作为中国最大的苗、侗少数民族聚居区,黔东南在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从黎平会议的转折点,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斗争,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和牺牲。同时,黔东南的民族文化与红色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何让这些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如何让年轻一代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段历史,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本项目“黔行红色·民族薪传”社会实践调研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致力于探索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让红色精神在民族团结与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实践背景

2.1实践地地理与人文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北邻遵义、铜仁,西接安顺、黔南,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濒湖南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苗族侗族自治州,总面积30,282平方公里。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的生物物种,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黔东南是苗族和侗族两大民族的聚集地,也是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家园。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银饰、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及苗侗两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侗年、吃新节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魅力。

2.2实践地红色历史概述

黔东南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红军长征时期,中央红军途经黔东南,留下了诸多战斗遗址和革命故事,如黎平会议会址、南泉山烈士陵园、少寨红军桥等,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黎平会议会址,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是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地点,标志着红军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南泉山烈士陵园则安葬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少寨红军桥,见证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与英勇,是红军与当地苗族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
这些红色遗址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也承载着黔东南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侮的光荣历史。在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黔东南州的抗战精神与红色精神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此外,黔东南州具有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性。黔东南州的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红军在黔东南地区活动期间,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立了深厚的联系,红军的纪律严明、关心民众,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良好局面。在革命斗争中,不少少数民族儿女投身革命,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军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红色历史,不仅丰富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内涵,也促进了黔东南州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这些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目标与实践意义

3.1实践目标

本项目“黔行红色·民族薪传”社会实践调研团旨在深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汇聚了丰富红色历史与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地区,通过三个核心目标来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
本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历史遗迹考察与故事挖掘。我们计划对黔东南州内的关键红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如黎平会议会址、南泉山烈士陵园、少寨红军桥等,通过现场调研、文献研究和口述历史的收集,细致挖掘并整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红色历史故事。这一目标旨在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使其免于遗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我们相信,每一个红色遗址背后,都有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等待被讲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位老人的回忆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片段。
其次是红色教育普及与影响评估。面向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我们将设计并实施一系列以互动教学、故事分享、情景模拟为特色的红色课程。课程将在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周边的三所学校开展,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红色课程。通过互动教学、故事分享、情景模拟等形式,让红色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旨在增强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激发其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通过后续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我们将评估这些教育活动的效果,了解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变化,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其三是成果宣传与社会影响扩大。我们计划通过多种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学术期刊,发布至少100篇次的宣传文章,配以精心制作的实践记录视频,广泛传播黔东南的红色故事和教育实践的成果。我们期望,这份《少数民族青少年视角下的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调研报告》不仅能为同类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参考,更能促进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教育资源的关注与支持,共同为传承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作出贡献。

3.2实践意义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在于实现上述具体目标,更在于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实地考察和教育活动,本项目将促进红色历史的保存与传播,为青少年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使其成为红色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方面,黔东南州的多民族聚居环境为本项目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将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我们旨在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红色史诗。
青少年教育与成长方面,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还能激发其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其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未来公民。
这次调研通过对六个地方红色遗址的调查,发现了不同地区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这为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更有针对性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各地纪念馆在展示红色文化方面都注重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历史事实,通过生动的展陈和详实的解说,将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呈现给观众。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展示手段,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斗场景和英勇牺牲的英雄壮举。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也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各地纪念馆在教育引导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的地方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和红色教育活动,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信仰、英勇拼搏、为民奉献等核心价值观。同时,一些纪念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引导的方式能够帮助观众深入思考和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力。
我们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经验,面向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融合新媒体技术,设计了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反响热烈。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黔东南红色历史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对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不仅让少数民族青少年成为红色历史的传承者,也让红色精神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四、调研方法与过程

4.1 调研方法

本调研项目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框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索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的传承与教育现状。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文献研究:收集并分析有关黔东南州红色历史的档案资料、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官方报告,以期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实地考察:组织团队成员亲赴黎平会议会址、南泉山烈士陵园、少寨红军桥、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周达文烈士故居、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等红色遗址进行现场调研,通过观察、摄影、录音等方式,捕捉第一手资料。
(3)口述史采集:与当地居民、历史见证人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关于红色历史的个人回忆和家族故事,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丰富和补充正式文献的叙述。
(4)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设计问卷并发放给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附近三所学校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结合深度访谈,评估红色教育活动的影响,探究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4.2实施步骤

4.2.1前期准备
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分工与职责,制定详细调研计划与安全预案。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取得联系,获取访问许可和必要的支持。设计调研工具,包括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教育活动方案。
4.2.2实地考察
按计划访问各红色遗址,进行现场调研,拍摄照片,录制视频,收集文献资料,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居民交流,记录口述历史。
4.2.3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红色教育课程,包括互动教学、故事分享、情景模拟等环节。在指定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积极参与,体验红色历史的魅力。
4.2.4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教育活动前后,发放问卷并进行深度访谈,收集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初步认知与活动后的变化。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评估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分析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与认知转变。
4.2.5成果总结与宣传
整理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总结项目成果。制作宣传材料,如文章、视频,通过B站、微博、小红书等多平台进行发布,扩大社会影响,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4.2.6反思与建议
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改进建议,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成果的有效传播。通过上述方法与步骤,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五、历史遗迹考察与故事挖掘

5.1黔东南地区红色文化遗址

5.1.1黎平会议会址
黎平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路线,决定放弃原定的向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避免了红军主力的覆灭,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会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5.1.2南泉山烈士陵园
南泉山烈士陵园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是为了纪念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立的。陵园内安葬有众多红军烈士,其中包括在黎平会议后跟随红军长征而牺牲的战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环境清幽,是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清明节等纪念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祭扫,寄托哀思。
5.1.3少寨红军桥
少寨红军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少寨村,是一座承载着红军长征历史的桥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此处,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过河流,当地苗族、侗族群众自发组织人力物力,与红军共同修建了这座桥梁。这座桥见证了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成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5.1.4杨至成将军纪念馆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是为了纪念侗族将军、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杨至成而建立。杨至成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纪念馆内展示了杨至成将军的生平事迹、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相关文物,是进行红色教育和了解侗族将领革命历程的重要场所。
5.1.5周达文烈士故居
周达文烈士故居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镇,是周达文烈士的出生地。周达文是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与创建和领导红七军,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故居现已被修缮并开辟为纪念馆,展示了周达文烈士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5.1.6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
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是原红七军军部所在地。红七军是1930年在广西右江地区成立的红军部队,后与红八军合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再现了红七军的战斗历程和革命历史,是进行红色教育和了解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场所。

5.2故事收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红色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反映了黔东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红色精神的融合。
苗族侗族儿女的支援与奉献:在红军长征期间,黔东南的苗族侗族人民为红军提供了粮食、衣物等物资援助,甚至有人加入红军行列,共同参与了长征的艰难历程。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勇敢牺牲,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侗族红军歌”的传承:在侗族聚居区,流传着一首首关于红军的民歌,这些歌曲讲述了红军与侗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了侗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歌声,红色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红军与侗寨的“鱼水情深”:在红军经过侗寨时,侗族人民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补给,还与红军共同抵御敌人,形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这种关系在民间故事中被广泛传颂,成为民族团结的经典范例。
红色教育融入民族节庆:在黎平县的一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红色教育元素被巧妙融入,如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方式,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得到传播。
这些故事和遗址的考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的理解,更为我们设计和实施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红色教育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挖掘和传播这些故事,我们旨在让红色精神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生根发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加深各民族间的团结与理解,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六、红色教育普及与影响评估

6.1教育活动设计

在红色文化遗址实地考察和民间红色故事收集后,我们结合过程中获得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经验,针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普及红色历史文化知识、增强红色精神认同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当地红色历史遗迹,利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游戏、情景剧表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力求让红色教育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多媒体互动教学:利用视频、动画和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讲述黎平会议、红军长征过境黔东南等历史事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青少年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故事分享会:邀请当地老人或红色文化研究者,与青少年面对面分享亲身经历或搜集到的红色故事,如苗族侗族人民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以及红军与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通过真实故事触动心灵。
情景模拟: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青少年扮演红军战士或当地民族群众,重现红军过境时的军民互助情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增进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
实地考察:组织青少年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南泉山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通过现场讲解和互动问答,让青少年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6.2实施情况

教育活动在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附近的三所学校顺利开展,共计覆盖了近300名少数民族青少年。我们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互动教学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在故事分享会上,他们被深深吸引,提出了许多问题,显示出对历史的好奇和渴望;情景模拟和实地考察则让活动达到了高潮,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红色精神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6.3影响评估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我们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问卷涵盖了对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参与活动的感受、对红色精神的态度等方面,深度访谈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青少年的情感变化和思考。
6.3.1认知变化
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0%的受访青少年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他们对黔东南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6.3.2情感共鸣
深度访谈中,许多学生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当地民族英雄的自豪感,他们认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激励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动力。
6.3.3行动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表示未来愿意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有的学生甚至表达了成为红色文化小讲解员的愿望,这表明红色教育在激发青少年行动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就实践过程来看,青少年对红色文化并不存在排斥心理。相反,当地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缺位。以当地红色遗址和故事为基础,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课程,比一般传统的红色故事更能调动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此次红色教育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对红色精神的共鸣,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在黔东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后续的跟踪调研,我们将进一步评估活动的长期影响,优化教育策略,以期达到更广泛、更深远的社会效应。

七、成果宣传与社会影响

7.1宣传策略

为了确保调研成果能够广泛传播,我们制定了全面的宣传策略,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提升社会对黔东南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注度。我们的宣传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发布:计划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布至少100篇次的文章,涵盖调研报告的摘要、红色历史故事精选、教育实践案例分析等内容。我们将与地方报纸、杂志、官方网站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合作,确保文章能够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2)视频制作:制作实践记录视频,通过影像直观展示调研过程、教育活动的精彩瞬间以及青少年的反应和感悟。视频将上传至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同时也会在项目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增加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社交媒体营销: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调研花絮、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照片和短视频,以及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科普,通过互动话题、在线问答等形式,增强用户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7.2社会影响

本项目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正面社会影响,特别是在提升红色文化认知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
提升红色文化认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兴趣显著提高,他们对黎平会议、南泉山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和  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促进民族团结:项目强调了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青少年认识到红色精神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教育课程中,通过讲述苗族、侗族等民族在抗战历史中的贡献,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了不同民 族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激发青少年使命感:教育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更激发了他们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感。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推动地方红色旅游:项目的宣传效应带动了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关注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红色遗址。

八、项目分析

8.1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色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历史故事中,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习俗、艺术表现、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
历史故事中的融合:在收集到的红色历史故事中,不乏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事迹,如苗族侗族人民支援红军、共同参与战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更凸显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共同抗争中形成的紧密联系。
民族艺术中的体现: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侗族大歌、苗族刺绣、侗族木构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中,融入了红色历史元素,如红军长征、民族团结等主题。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
节庆活动中的传承:在黔东南的民族节庆活动中,红色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如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方式讲述红色历史故事,使红色文化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得到传播和传承。
教育与传承:在当地的教育体系中,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教育并重,学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将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

8.2青少年视角下的红色教育

通过对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附近三所学校的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活动,我们观察到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发生了显著变化。
(1)认知变化:在参与了互动教学、故事分享、情景模拟等教育活动后,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了解明显加深,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红色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情感共鸣:青少年在听闻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后,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立志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3)行为影响:教育活动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还促使他们付诸行动。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成为红色文化的小小使者,向家人和朋友讲述所学的红色历史,有的则表达了将来投身于民族地区建设的愿望。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红色教育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红色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红色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感。

九、调研总结

9.1主要发现

红色历史故事的挖掘:调研团在实地考察中,不仅收集到了关于黎平会议、南泉山烈士陵园、少寨红军桥等红色遗址的详尽历史资料,还深入挖掘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苗族侗族人民支援红军、共同抗日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深、英勇抗争的精神,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教育活动的成效:通过设计并实施的一系列红色课程,调研团在黎平县尚重镇岑埂村附近的三所学校中,成功地提升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互动教学、故事分享和情景模拟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红色文化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情感色彩和个人意义的经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明显增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有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得到了加强。
青少年的反响:调研团发现,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土的红色历史尤为感兴趣,他们对于与自己民族相关的红色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尊重。通过教育活动,青少年不仅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表示愿意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使者,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分享给更多的人。

9.2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视角下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建议

整合地方资源,深化教育内容:建议进一步整合黔东南州内的红色资源,如将红色遗址、民族节庆、地方博物馆等纳入教育体系,设计更多结合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课程,以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建议定期举办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红色教育的质量。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制作高质量的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内容,如在线课程、互动游戏、虚拟展览等,以吸引更多青少年的注意力,拓宽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持续传承:建议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合作,建立红色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如设立专项基金、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节、表彰红色文化传承先进个人等,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鼓励开展跨民族、跨地区的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红色研学旅行、举办红色文化论坛等,增进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弘扬红色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在民族团结、青少年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项目和活动,共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青年中延续下去,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十、附录
数据表格
  • 问卷模板
少数民族青少年视角下的黔东南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调研

一、基本信息
  1. 年龄
    • 10岁以下
    • 11-15岁
    • 16-18岁
    • 19岁以上
  2. 性别
    • 其他
    • 不愿透露
  3. 民族
    • 苗族
    • 侗族
    • 汉族
    •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4. 居住地
    • 城市
    • 县城
    • 乡镇
    • 农村
    •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二、对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
  1. 在参加本次红色教育课程之前,您对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如何?
    • 1(完全不了解)
    • 2
    • 3
    • 4
    • 5(非常了解)

三、参加红色教育课程前后的态度变化
  1. 在参加课程前,您对红色历史的兴趣程度如何?
    • 1(完全没有兴趣)
    • 2
    • 3
    • 4
    • 5(非常有兴趣)
  2. 在参加课程后,您对红色历史的兴趣程度如何?
    • 1(完全没有兴趣)
    • 2
    • 3
    • 4
    • 5(非常有兴趣)
  3. 您认为课程对您了解红色历史有多大的帮助?
    • 1(没有任何帮助)
    • 2
    • 3
    • 4
    • 5(帮助非常大)

四、最感兴趣的红色历史故事或人物
  1. 请列举您在本次课程中最感兴趣的红色历史故事或人物(可多选):
    • 黎平会议
    • 南泉山烈士陵园
    • 少寨红军桥
    • 杨至成将军
    • 周达文烈士
    • 红七军军部旧址
    •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五、对红色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
  1. 您对本次红色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如何?
    • 1(非常不满意)
    • 2
    • 3
    • 4
    • 5(非常满意)
  2. 您认为本次课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愿意通过何种方式继续学习红色历史
  1. 您愿意通过以下哪种方式继续学习红色历史?(可多选)
    • 参加实地考察
    • 观看红色主题电影或纪录片
    • 阅读红色历史书籍
    • 参加红色主题讲座或研讨会
    • 在线课程或网络资源
    •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数据统计表
调查样本总体概况
  • 总调查人数:_____
  • 年龄分布:_____
  • 性别比例:_____
  • 民族构成:_____
  • 居住地分布:_____
青少年对红色历史了解程度分布
  • 1(完全不了解):____%
  • 2:____%
  • 3:____%
  • 4:____%
  • 5(非常了解):____%
红色教育课程前后态度变化对比
  • 课程前兴趣程度平均值:____
  • 课程后兴趣程度平均值:____
  • 帮助度平均值:____
青少年感兴趣故事/人物的排行榜
  • 第一名:_____
  • 第二名:_____
  • 第三名:_____
  • 第四名:_____
  • 第五名:_____
红色教育课程满意度统计
  • 非常不满意:____%
  • 不满意:____%
  • 一般:____%
  • 满意:____%
  • 非常满意:____%
各种学习方式偏好比例
  • 实地考察:____%
  • 观看电影或纪录片:____%
  • 阅读历史书籍:____%
  • 参加讲座或研讨会:____%
  • 在线课程或网络资源:____%
  • 其他:____%
    •  
参考文献
  • 张强. (202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2), 101-107.
  • 黎平县党史研究室. (2019). 《黎平会议与红军长征在黔东南》.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中国共产党黔东南州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2021). 《黔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贵州教育出版社.
  • 王晓华. (2018).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探索——以黔东南为例》. 贵州社会科学, (6), 134-138.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人民出版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大朗镇红色文化主题馆

大朗镇红色文化主题馆

大朗镇红色文化主题馆的开馆,是大朗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拓展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