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安徽水院学子三下乡:千年宣纸承古韵,青春“泾”彩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4-09-18    阅读:
(通讯员孙若溪、崔宇晗、胡菁菁)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7月8日~7月10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宣历多彩•纸为传承”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参观学习、走访调查、技艺体验等形式,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深入基层实践工作相融合,在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赋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的蓝图中注入青春力量。
纸海寻珍,探秘非遗“基因”
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宣纸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园暑期实践负责人丁明君老师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宣纸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队员们随之穿越历史长河,深刻领略了宣纸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发展进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丁老师分享了宣纸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引发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深度思考。
图为文化园暑期实践负责人丁明君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宣纸制作流程。滕晨晨 供图
随后,实践团与新老两代非遗技艺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第25代技艺传承人曹志强师傅讲述了他从艺四十多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宣纸制作工艺的执着与坚守。他介绍到,宣纸制作过程包括浸皮、踏碓、捣浆、捞纸等多达10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体现出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曹师傅的讲述,向队员们呈现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铸就卓越;静水流深、巧夺天工彰显华章”的工匠精神,传递着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严谨态度。在工艺体验间,队员们亲身体验并切身感受到制作工序的复杂与精细,也见证了现代科技对于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采访宣纸技艺第25代技艺传承人曹志强师傅。滕晨晨 供图
“泾”彩纷呈,共话发展坐标
7月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共青团泾县县委开展交流座谈会。团县委副书记陈慧亲切接待了实践团。
交流会上,陈慧书记介绍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振兴的最新进展与规划。实践团围绕非遗技艺传承所处困境及挑战、青年学子融入乡村振兴形态等话题与陈书记交流研讨。陈慧书记表示,青年一代有活力、有创意,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应当思考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鼓励青年学子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用脚步丈量基层大地。当日,实践团见证了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泾县校地合作协议的签订,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揭牌落地,携手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图为“宣历多彩·纸为传承”暑期实践团在泾县人民政府与泾县团县委陈慧副书记的合影。桂申平 供图
产研融合,赋能纸上生辉
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实践团来到宣纸的发源地丁家桥镇,走进宣纸产业园,体验泾县特色产业,学习文化旅游研学思路,体验线上产品销售直播。产业园区经理沈婷向队员们介绍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措并举,在继承发扬传统宣纸制作技艺的同时,大力发展书画纸产业,用于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另外,打造宣纸文创产品开发、电商直播、非遗研学、手工体验等新兴业态,让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为当地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今后,将进一步探索数字科技赋能非遗传承,通过数字化赋予非遗文化全新生命和传播形态,轻点鼠标,便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制作的细节、感受纸墨飘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实践团结合电子信息专业优势,为数字化的宣纸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宣纸产业园线上产品销售直播。滕晨晨 供图
图为“宣历多彩·纸为传承”暑期实践团与宣纸产业园工作人员合影。桂申平 供图
“青”尽全力,志愿服务基层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泾川镇百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社区群众中开展非遗文化的问卷调查走访、“防电诈”及“防溺水”宣传活动,队员们手持精心设计的问卷,耐心询问并记录居民们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及保护建议,收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对于宣纸非遗文化的看法,了解了宣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宣纸不仅是泾县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新时代新征程,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承担起非遗文化的传承、守护、弘扬的时代重任,才能让非遗文化重焕光彩。用璀璨文明之光点燃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凝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泾川镇百园社区居民宣传反电诈防溺水知识。滕晨晨 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