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一经一纬,探寻黄河中的苇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03    阅读:

 

为感受黄河故事中的深厚底蕴,探寻黄河流域的苇编传承情况,7月15日至7月19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启程前往东营市胜宏社区非遗工坊,以了解苇编文化、体验苇编手艺、参观非遗工坊、采访苇编手艺人为主要活动,深度开展调研。

悠久的苇编文明是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承载着黄河流域的历史内涵与底蕴,孕育着这片土地的民俗记忆与文化基因。而这小小的非遗工坊里也处处萦绕着艺术的氛围,实践团刚落脚,便被这里洋溢着的文化气氛所深深感触,目光所及皆是充斥着黄河风味的工艺品,在负责人李光祥老师的热情引领下,成员们便随之开启了这几日的实践征程。

图为手艺人王双燕指导成员们进行苇编编织。

在这处别具匠心,妙趣横生的非遗工坊里,实践团首先对手艺人的苇编编织情况进行调研。据李光祥老师所说,这里的每位手艺人大都来自于附近的社区,也都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李老师对于苇编文化和手艺人故事的娓娓道来,虽足以打动人心,却不足让实践团真正了解。于是,经李老师安排,成员们终于能和这群手艺人展开互动,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苇编手艺体验活动。

“中间的这条芦苇有些特殊,每次都要注意一下……”据实践团讲述,体验过程是相当轻松愉快的,进行指导的手艺人也耐心有加,在他们的悉心教授下,成员们很快掌握了苇编的编织技巧,一步步合力制作了一把精致小巧的芦苇扇,在沉浸于当下的小小成就中时,实践团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苇编文化中所蕴含的民俗智慧与黄河韵味,感受到了这群手艺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苇编文化的热情。

图为非遗书房实践团在为儿童授课。

这几日,实践团也适时展开活动,将目标锁定于工坊内正在玩耍、学习的孩童。随着有力号召,成员们将孩童们聚集在一起,特意开展了一堂有关苇编文化的“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孩童们积极配合,成员们也认真讲解,“这朵粉色的大花是怎么绣上去的?”“来,看老师怎么教给你……”,每个人的脸上皆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小小的非遗工坊也在这一问一答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而就是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教与学,“老师”与“学生”也更为深刻展现了苇编编织的灵魂与文化传承的温馨。

实践团成员在体验了苇编工艺制作的“学与教”活动后,又对非遗工坊内,长期从事苇编手艺的工作人员展开采访与询问。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这处非遗工坊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建立而成的,而成员们所参观、记录的苇编工艺,皆是出自李光祥老师之手,除此,另外陈列的一些苇编制成品,不仅来自于李老师,还出自于那些从事苇编工作的残障人士手中,这些残障手艺人或是社区居民,亦或是政府劳务派遣的特殊人士,非遗工坊提供给了他们在社会中生存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手工编织来进行谋生,而这也正使得苇编这项非遗更具时代深度与历史内涵。

“我对我现在的工作与生活很满意……”在接续的访问过程中,每位手艺人纷纷流露出对非遗工坊的赞美,表达了对李光祥老师等工作人员的感恩,实践团成员无不被他们朴实但又真切的言语所打动。而李老师等人则在采访中表示,黄河流域处的苇编编织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需要代代相承的黄河智慧,是属于民俗民生的宝贵财富,这又将重点落在实践团此次前行的目的上,让苇编文化的传承情况更加有迹可循,让成员们有了实事求是的依据。

图为非遗书房实践团在非遗工坊的集体合影。

一处小小的非遗工坊,却积攒着深厚的黄河魅力与历史底蕴,聚集着无限爆发力与前进动力。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如实记录、认真收集,只为获取能够反映苇编发展最为真实、最为确切的资料,只为真正了解苇编事业的传承情况,与此同时,成员们也被非遗工坊里熠熠生辉的文化魅力与手艺人的真诚态度所深深触动,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下,苇编工艺会重振旗鼓,继续释放出蓬勃无限的希望与生命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