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奏响文化传承新篇章
6月29日下午,桐乡市科技中心"电影世界"剧场内,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沈辰晔(古筝)、会计学院的林夕(琵琶)、数据科学学院的何远(竹笛)联袂演绎民乐三重奏《兰亭序》,为电影首映礼献上精彩开幕表演。悠扬的琴韵与婉转的笛声交织,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这次演出不仅展示了我们学校的美育成果,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沈辰晔在活动总结中说道。据悉,此次参演是浙江财经大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后续还将开展更多传统文化推广活动。
当《馄饨与圆子的故事》片尾字幕亮起“特别鸣谢:浙江财经大学民乐三重奏”时,这场高校与乡村的文化对话已然结出硕果。三位学子用琴弦和笛孔奏响的,不仅是千年古曲的雅韵,更是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青春乐章。
正如那首改编的《兰亭序》,既保留了江南丝竹的婉转,又融入了现代节奏的活力。大学生们带走的不仅是田野调查的数据,更有一份关于文化根脉的深刻体悟;而义马村收获的也不仅是宣传片的流量,还有年轻人用创意点燃的无限可能。

首映礼结束后,团队马不停蹄赶往义马村开展实地调研。在村党总支书记沈建会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访了村中传承百年的老字号义马馄饨店。据沈书记介绍,义马馄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馅料配方和手工擀皮技艺延续了四代人。"我们的馄饨皮要擀得薄如蝉翼,馅料选用本地黑毛猪肉和当季野菜,汤底用猪骨和老母鸡慢炖6小时。"7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杏仙一边示范包馄饨,一边向同学们讲解。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制作流程,并亲自动手体验。
在长宁老街的百年老店内,实践团还品尝了当地特色"义马状元圆子"。这种圆子选用优质糯米粉,内馅有甜咸两种,甜馅采用传统豆沙和黑芝麻,咸馅则选用新鲜萝卜丝和猪油渣。据村民介绍,圆子制作曾是腊月廿三"小年"的重要习俗,寓意团圆美满。

7月1日上午,团队邀请电影《馄饨与圆子的故事》的小演员们和当地非遗传承人,共同拍摄"义马馄饨"美食宣传片。在百年老店的灶台前,孩子们学着包馄饨、搓圆子,大学生们则用镜头记录这一温馨场景。小主演兴奋地说:"电影里我演的就是给奶奶送馄饨,现在真的学会了!"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