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守墓人王建刚用36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红色赞歌。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实践团走进这位守墓人的家中,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传承故事。
当实践团成员手持红叶询问时,王建刚深情地说:"这片红叶,代表着红军烈士的忠魂。"这座安葬着25048名烈士的陵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那片红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信物。
拍摄人:贾婉婷、熊吴羽珏
王建刚回忆道,2011年陵园扩建前条件十分艰苦。当年红军自建陵园时,百姓捐出门板做棺木仍不够,只能集体安葬烈士。他的父亲十几岁就参与其中,从担架队员到护理员,用青春诠释着战友情谊。这份家族与陵园的羁绊,成为了守护传承的精神底色。
1982年,老红军祭扫时的呼唤和烈士子女寻亲的泪水,让王建刚深刻体会到这些烈士都是"亲人"。40多岁时,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他的父亲因送信错过长征,却用一生守护陵园。病重时,父亲执意回到陵园,抚摸着石碑讲述红军伤员顽强战斗的故事。"替我守好这里"的嘱托,成为了王建刚一生的承诺。
拍摄人:金敏
如今,这份守护使命已在家族中延续三代。王建刚寄语青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质朴的话语,不仅是一位守墓人的期许,更应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信念。红色精神正在这样的代代坚守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薛小杰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赓续红色血脉,共筑白衣之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实践团走进这位守墓人的家中,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传承故事。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7月7日,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漆扇凝红韵,艺笔绘党徽”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张文
7月7日上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实践团在驻会溪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谭圆、村妇女主任王玲及指导老师何睿的带领下
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红色大坪·设计助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6日,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漆扇凝红韵,艺笔绘党徽”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烈士陵园,以实地祭扫革命先烈为契机
2025年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湖北医药学院“红色传承·武当文化”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北十堰,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
2025年6月中旬,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烟火星途队,耕旅昆村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浙江嵊州小昆村
炎夏酷暑,热浪翻腾,却挡不住移通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