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因探讨中,我结合医学知识,重点分析了生物因素(如神经递质改变、前额叶皮层功能影响)、心理因素(如逃避现实、社交焦虑、低自尊)和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关系、同伴压力、网络可及性)的复杂交互作用。讲解治疗方案时,我着重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家庭治疗改善支持系统,以及必要时药物辅助治疗共病(如抑郁焦虑)的重要性。
讲座的最后,我讲了“治疗网瘾”的三个关键词:“理解”“支持”“陪伴”。
• 认知行为疗法(CBT)不是“强迫你戒网”,而是帮你看清“我为什么需要网络”——比如“我刷短视频是因为害怕孤独”,然后用“和朋友一起吃饭”代替“刷视频”;
• 家庭治疗不是“指责父母”,而是帮父母学会“用爱沟通”——比如不说“你又玩游戏!”,而是说“我看到你玩了很久,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
讲完这些,台下响起了掌声。有个同学过来问我:“学姐,我以后想做心理医生,像你这样帮别人,需要准备什么?”我笑着说:“先学会‘共情’——不是‘我懂你’,而是‘我愿意听你说’。”
老师常说“上医治未病”,我以前以为是“早打疫苗”“定期体检”,直到这次科普才明白:“未病”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需要注意的”,让他们有能力识别自己的情绪,有勇气寻求帮助,这才是最有效的“预防”。
作为医学生,我们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不是为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也不是为了在医院里开药方,而是要把这些知识变成“有温度的话”,传给更多的人。我们都是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的困惑:学业压力、社交焦虑、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可能让我们转向网络寻求安慰。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专业知识帮同学们“看清”这些困惑,帮他们找到“走出困惑”的方法。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科普表达与沟通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未来的健康守护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预防性干预,提升公众对行为成瘾的科学认知,是“上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实践。看到同学们从好奇到沉思,我更加坚定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促进心理健康的信念。医路前行,科普亦是责任。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