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传承:徽墨工艺中的千年匠心
走进坐落于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仿佛步入一幅墨香四溢的文化画卷。徽墨,这一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瑰宝,早在唐代便已享誉四方,而绩溪上庄镇正是其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这里的徽墨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无数徽州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墨厂的师傅用质朴真诚的语言,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徽墨的传统制作流程。从精选原材料开始,松烟需采自烧尽油松所形成的极细炭烟等,这些原料需按比例精心调配,才能形成初步墨泥。之后的“捶打”过程尤显匠人功力:一锭好墨需上万次捶打锤炼,以去除杂质与气泡,使墨质细腻光滑、经久不裂。
在“模具成型”和“描金雕刻”环节,每一道工序皆需手工完成——雕工细腻,金粉勾勒,形制典雅。一枚枚描金墨锭沉稳端庄,静静陈列于展示厅中,歙砚上的浮雕纹饰生动传神,或刻山水诗句,或饰古文典故,浓缩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
徽墨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与匠人精神的联结纽带。它承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脉理想,也记录着徽州地区手工技艺的高峰与精神传承。在这里,我们不仅触碰到徽墨的质地,更感受到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守黑出光”的文化信仰。

上庄镇非遗徽雕文化园内,木香馥郁,刀痕斑斓,每一道线条都似在讲述历史。徽雕,具有“精雕细琢、神形兼备”的艺术风格,其技艺已传承数百年,成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几座气势恢宏的巨型木雕作品:有的描绘山水大势、亭台楼阁,气韵生动;有的刻画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神态各异,层次分明。
团队成员穿梭在亭台楼阁之间,细赏窗棂、斗拱、柱础之上精雕细琢的图案,仿佛走进了一本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徽州史书。四水归堂的院落结构展现着古人追求“中和之美”的生活哲学,而雕刻中隐含的“福、禄、寿、喜”等传统吉祥图案,更映射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景。
一位正在工作的雕刻师傅对我们说:“雕刻不是雕出来的,是‘磨’出来的,要把时间和心都磨进去。”正是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潜,才造就了徽雕作品中那份沉静与永恒,也让上庄镇的传统技艺穿越百年、熠熠生辉。
徽雕,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在时代浪潮下,它以雕刻为语言,留住了乡土记忆,也映照出今日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力量。

在金山时雨茶厂,团队成员开启了一段穿越古今的茶文化之旅。金山时雨茶产自绩溪县上庄镇金山村,因地处北纬30度的优质茶区、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作为徽茶的代表性品种,它不仅拥有鲜明的地域风味,更融汇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的双重特质。
茶厂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茶叶的种植环境与历史脉络。自清代以来,金山时雨便因其香高味醇、色泽翠绿而备受推崇,清中期被列为贡茶。伴随着徽商的足迹远播南北,这一方茶香也走出了山林,走进了书院、庙堂、百姓人家。
在生产车间,我们近距离观察了揉捻、杀青、干燥等关键工艺的现代化运作。机械虽替代了部分人力,但工艺标准、火候拿捏仍需技师精细把控,才能保证茶叶品质稳定。
随后,我们品尝了刚制成的金山时雨绿茶。茶汤清澈如玉,入口甘爽,回味绵长。它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温柔表达,是一杯蕴藏文化、联结情感的“乡愁茶”。
如今,金山时雨茶产业正积极探索与文旅、文创的融合路径,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上庄镇的乡村振兴打开了茶香满径的新图景。

徽墨的沉静墨香、徽雕的一刀一痕、金山时雨的清润茶意,构成了上庄镇非遗文化的厚重肌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文化的深度,用心灵触摸技艺的温度,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感动,更种下了传承非遗、弘扬中华文化的种子。
非遗不止于展览馆中的静态陈列,它活在人们的手中,也活在我们今天的讲述与记录中。未来,青年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以行动续传承,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