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非遗的足迹,采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张林娣
在南京秦淮区非遗体验中心,团队采访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级代表性剪纸非遗传人张林娣老师。张林娣是金陵剪纸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她出身于剪纸世家,自幼跟随其父,专业从事剪纸事业已有50年。她的父亲张吉根是中国著名剪纸大师,人称“金陵神剪张”,她系张氏家族第四代剪纸传人。张林娣老师慧心敏行妙剪生花,作品典雅细腻灵活生动,她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剪纸,且始终不忘剪纸艺术的传承,重视孩子们的剪纸启蒙,坚持向各地的剪纸爱好者传授剪纸知识,在各地办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她创作了多幅细腻感人的作品,如南京的美丽乡村建设组图,《共饮一江水》这样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采访过程中,张林娣老师说,她对于剪纸艺术作品的个人创作习惯,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物象进行组合,通过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物体、景致等。问及她剪纸生涯中最有民族自豪感的时刻,是她接待外宾时,即兴地剪出外宾的轮廓,引得外宾啧啧称奇,直呼“太像了”。她的作品总是可以巧妙地将传统工艺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并给人一种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带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文化的魅力。

采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张林娣
走访张林娣工作室,拍摄剪纸制作技艺流程在张林娣老师工作室,团队观摩了剪纸技艺的整个制作流程。据前期调查了解,南京传统剪纸的造型手法粗中有细,拙中显灵,张林娣老师创作出的剪纸艺术作品既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粗犷,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灵秀,风格轻巧工整,线条精致剔透。与平常的传统剪纸技艺不同,南京剪纸技艺除门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张林娣老师以剪代笔,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从无反复修剪。她拿出一张方形玫红色纸,将其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连续三次对折后,纸张呈小三角形。接着将折成的三角圆心向下,开口向右,将较为尖锐的一角修剪成圆润的弧度,并加入波浪形的纹样。紧接着将三角下倒转,纹样向上,圆心朝下,在圆心上方两次剪,扣下花瓣状的镂空,连续剪下三个逐渐变大的三角,让纸片自然下落。最后一步,将纸片沿镂空切入点180度倒转,再将剪刀从镂空留下的纸角切入,灵巧的挖下几个三角,展开,一个入门级的方形折叠窗花就剪好了。随后,又剪了树叶与蝴蝶等造型,着实令人惊叹。张老师秉承数代剪纸艺人的传唱口诀:小弧线用前锋剪,中弧线用中锋剪,大弧线用后锋剪。剪刀的双刃在轻薄的彩纸间上下翻飞,灵巧的够勒精美的线条,构成精妙绝伦的图案。老师全程单手操剪,技艺娴熟,在这无画稿的彩纸上,仅三五分钟便剪出各式花鸟鱼虫,令成员们叹为观止。仔细观察剪纸作品,构图上多运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技巧,加以恰当的夸张与变化,富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装饰性,巴掌大小的花鸟鱼虫,无一不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长征战役剪纸图

剪纸艺术献礼建党百年
探访非遗博物馆,感受非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团队参观南京民俗博物馆,探寻剪纸坊,沿着红色足迹,欣赏了诸多红色主题剪纸,看到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出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事件,见证了人民群众抒发的对党和国家的浓厚情感。遥想当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永远跟党走》、《红船精神放光芒》、《龙盘虎踞新时代》,剪纸上栩栩如生的红船,咆哮着的猛虎,无不诉说着手工艺者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党的百年历史,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不仅记录这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和梦想、苦难与辉煌,而且镌刻着新中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雷霆激荡、动人心魄的壮丽图景,在人类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剪纸以艺术独有的魅力鼓舞着我们坚守初心,不忘使命,砥砺奋斗。今年,中共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们唯有坚持守初心,担使命,勤奋斗才能汲取革命力量,乘风破浪,建功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书写人生华章。

南京剪纸艺术博物馆
共话“非遗剪纸”实践之旅,担当非遗传承之重任实践活动结束之际,团队成员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活动气氛十分活跃。沈安澜同学分享道:“2022年是建团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立志用脚步寻觅非遗文化,用眼睛发现非遗精神,用内心感应非遗魅力,努力肩负起非遗传承使命,用自己的知识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马越尔同学分享道:“非遗不只是一个供人们观赏的装饰品,也不只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藏品,它们具有着与时俱进的价值,被喜好的人所喜好,被不同的人所传承、延续。我们应该努力将他们的美,用新技术赋能,展示给更多人知晓”。张嘉慧同学分享道:“非遗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传播手段,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像剪纸这样的非遗,述说时代故事,传递难忘记忆”。该实践活动丰富了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让沉寂千年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与年轻人对话。而扎根传统工艺背后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认知传统的同时亦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只有立足传统,内心才能深刻,方可在沉寂沉淀后爆发千钧之力。

实践团队部分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