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冉冉,白驹过隙。正值共青团成立百年之时,安徽财经大学“年度最佳打工人小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实地采访活动。
2022年7月11日,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年度最佳打工人”小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社区内展开线下访谈调查活动。
在老年组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走访了一位退伍军人妻子。老人的家朴素而整洁,打扫的一尘不染;这一处处细节无一不彰显着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党和国家的信仰。见我们几个小队员来了,老奶奶十分高兴,从她口中充分了解到建国初期的艰难困苦: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力极其低下,许许多多的党员纷纷投入实干,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提高。这位退伍老兵的妻子告诉队员,参军入党改变了家庭的生活和思想,是党和国家提升和带领了他们。

在那个落后地区思想相对闭塞的年代,老人因为参军,接触到很多党的先进思想。老两口早早就意识到了,培养孩子是最好的投资,孩子的优秀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三代人;青少年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蓬勃向上。在当时普遍越穷越生的年代,老两口即使并不富裕,也十分重视对独生子的教育,他们始终坚定着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好的信念,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榜样,教导后辈谦和明理,心中要有家有国,培养出了一位谦逊优秀的党员儿子。
老人的妻子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丈夫参军常年不在家,她一个人要扛起整个家庭的生计,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一直激励着这位妻子。她白日去养鸡场上班,晚上还要给孩子做饭,操持家务,虽然生活辛苦,但两人相互扶持走过半生,家庭幸福,儿孙满堂。
紧接着,团队成员采访了几位中年党员;一位党员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所撰论文多次发表,对于教学有一套独特的心得体会。对她而言,入党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时我还在上大学,有入党的机会我果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我心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又带领人民走向繁荣,是神圣的,能成为一名党员是我的荣幸。”被采访人激情洋溢地同实践队员说。
另一位被访人则表示,自己入党信念的萌芽始于小时候课本上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长征期间老班长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舍己为人,壮烈牺牲,这深深感染了年纪尚小的她,金色的鱼钩时时闪耀,党员舍己为人,坚定为党和人民牺牲的精神信念永存。高考刚刚结束,她便前去参观来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会址森严的红墙,震撼人心;坚定有力的党章宣言,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从那里,她了解到关于中共诞生的故事,成为党员的坚定思想就此萌芽,被访人表示:“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去看一次红色会址,这会让你对生活有更多不同的看法。”
另一位同志则向实践队员讲述了父辈长征的故事。漫漫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渡草原,过雪山。从他的口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入党是一件令他们自豪的事情,作为党员早已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信念。这位受访者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员,生在党员世家的他,从小时候起便极少见到父亲。父亲总是风尘仆仆,严肃沉默,年少时他也曾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很少关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他才逐渐明白,自己的父亲作为党员,总是需要尽心尽力投身人民的事业中去,舍小家为大家,鞠躬尽瘁。

“我觉得无论是不是党员,我们都和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都生活在伟大党组织的庇护下,就如我们常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受访人真诚地对实践队员说道。
最后,团队采访了几位青年团员;团队队员与其中一位团员交流中得知,这位同学在2021学年中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与他而言,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是学校和同学对他的认可,这一切与家庭的良好栽培密不可分。作为共青团员,他们深知这个身份背后的使命与担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几位共青团员都告诉小队采访人,自己有入党的信念,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

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对党本身与中国发展变化的认识,对新时代青年未来应有的担当有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团队成员在本次实践中充分体会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锻炼、提高、完善自身的目的.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摄影:刘洋 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