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汉白玉纪念碑树立于1992年9月,目的是为了迎接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当年11月16日),由大寨村支部树立。这块纪念碑上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还装上了铁栅栏。郭沫若有多首诗歌出现了“大寨”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春节前夕所作《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七”,全诗内容是,“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此后,郭沫若一直渴望能亲自去大寨看一看,走一走,终于在1965年12月来到大寨。郭沫若在参观学习时,挥毫写下了《颂大寨》和《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 ,同时刊发在当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尤其是他写的“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这两句,更富有哲理性与辩证法思想, “大寨学全国”提醒得很必要,很及时。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与世长辞,生前嘱咐“将骨灰撒在大寨”。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 。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也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
在郭沫若看来,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向伟人看齐,传承和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