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赴丽水板桥“四线合一,畲养共富”实践服务团队,来到丽水市松阳县畲族板桥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板桥乡逐步致富的秘密。
一路上看去,板桥乡路灯上都印有“田韵板桥、风情畲乡”这八个字,围绕这八字,实践团队了解到板桥乡的目标是打好优势牌、特色牌、文化牌,把发挥生态优势与弘扬畲乡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畲乡生态旅游。
在明确板桥乡通过畲茶、畲药、康养、寺院四项金名片发展民族特色融合文旅经济的规划后,团队与松阳县委、畲族板桥乡团委对接联系,分别到访了桐榔村崇觉寺、桐榔村文化礼堂乡贤馆、寅口古村、畲族金村、张山村等地,并参与了板桥乡政府实践座谈会。
7月11日晚,实践团队抵达丽水市松阳县畲族乡桐榔村,入住当地特色民宿。板桥乡组宣委员项国锋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队,介绍了板桥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的特色产业——畲茶畲药,为我们的调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板桥乡组宣委员项国锋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来到桐榔村崇觉寺重修扩建项目施工现场。项国锋宣委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崇觉寺前期规划布局和未来旅游业前景,“感觉崇觉寺发展潜力挺大的,等毕业了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变化。”团队一位成员这样说道。
经过项国锋宣委的介绍,实践团队了解到原来崇绝寺与灵隐寺还有一段渊源。相传,崇觉寺首任主持与杭州灵隐寺主持是同门师兄弟,路途虽然遥远,但他们却有来往。建成后,灵隐寺主持带来了两棵罗汉松树苗,种植后成活至今,并且十分茂盛。两棵罗汉松树龄800余年,不离不弃的陪伴着崇觉寺,见证一段美好情谊,期待着崇觉寺再次的兴旺。
随即实践团步行至桐榔村文化礼堂乡贤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桐榔村的基本情况和“九龙戏双珠”的特殊地理环境,计划将寅口自然村保留的9栋土木结构泥房修建成乡贤馆、大体量图书馆、畲药研究中心、畲药展示中心等不同功能区域,最终形成以禅修、康养为主题,以畲族文化为特色的文旅经济产业。
在现代化进程的潮流中,实践团队看到这些仍然保留的十分完整的土木结构泥房,纷纷表示惊讶,“只有小时候见过这种房子,后来长大了,这些房子也都被拆掉了。”
行至畲族金村,它是板桥最具有畲族特色的村落。畲族人喜好凤凰,不论是服饰还是装饰都喜爱用凤凰图样,甚至某一片区域的茶叶种植也是黄、绿色茶叶交织,从高处看显示出凤凰的样子。
畲族陈列馆详细展示了畲族婚俗、语言、山歌、建筑等等信息,也陈列了畲族服饰,给予每一个旅客详细的信息了解畲家风情。
畲族大舞台坐落于金村,舞台后方立着“蓝、雷、钟、盘”四个畲族大姓,最中间立着“畲”字,意味民族团结、共和。三月三是畲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那天畲族人民将换上自己的传统服装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同学们站在屏幕前看着三月三歌会的往届录像,眼里流露出了浓浓的向往之情。
第四站来到了张山村。张山村是板桥海拔最高的古村落,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通向的山路蜿蜒曲折,从山顶俯瞰,分布错落有致的房屋和茶园风光一览无余。
古村落历史悠久,基本保存完好,也经过修缮保护工作。建筑构思精巧,自成特色。尤其是21号古民居柱子上的木雕,木雕工艺之精湛,雕刻文化内涵之丰富,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不禁驻足纷纷拍照留念。结合板桥畲族乡独特的畲乡文化优势,朦胧云海之上的古村老宅,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未来这里将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发展成特色民宿,带动当地经济建设。
大致了解完板桥后,实践团行至板桥畲族乡人民政府,在实践调研座谈会上,党委书记陈菁菁详细介绍了板桥乡通过畲茶、畲药、康养、寺院四条线发展民族特色融合文旅经济的规划,阐明了当前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和工作重点。
会后,党委书记陈菁菁也耐心地解答实践团成员的各种问题,带领我们品尝当地特色茶——端午茶。
所谓共同富裕,应是因地制宜,促进当地找寻自身优势以创造财富。板桥乡则有幸找寻到了自身的“财富密码”:让畲药种植融入了畲族的文化,促进板桥畲族乡文化康养基地建设。在科技团队的支持下,在乡级政策的扶植下,百姓们种植热情高涨,销售渠道拓宽也使得中医药变现能力增强。
板桥乡党委书记陈菁菁表示将“立以民族发展和禅茶文化为特色、以中医药康养项目为支撑,以多业态培育为重点的发展路径,高质量推动民族片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板桥乡发掘自身的中医药与文旅潜力,明确自身亮点,给予村民切实收益,为往后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推力,也为其他地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