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浏阳市小河乡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詹秋明师傅家中进行采访。让我们一起了解詹师傅的故事,走进小河乡画室的扶贫致富之路。
放下锄头当画师,提起画笔奔小康
“以前种田是靠天吃饭,不确定性太大咯,现在在画室不用吹风淋雨,收入也很稳定嘞。”谈及画师的工作詹秋明向调研团队自豪地介绍着。
调研团队了解到,詹秋明家原本住在山上,生活与交通都有诸多不便。2016年响应新农村建设,一家人搬下了山。家中的四亩田地无法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他便只能在家附近打起零工。
2017年,小河乡开始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扶贫的新模式,在村里开起了乡村画室,邀请外地的绘画老师进村,免费教村民们绘画技艺。看着村民们纷纷提起画笔学习,詹秋明也被吸引,参与其中。
“画画是个轻松活,没有工厂那么辛苦,但是我提起这画笔却感觉比锄头还重。”詹师傅回忆起初学绘画时的光景。线条、光影、轻重、层次,都让詹师傅犯愁。“大山里的人家有韧性,我一边打零工,用空闲时间学作画,头几年也坚持了下来。”詹秋明笑着向队员介绍着,眼里满是骄傲的光。就是这样打工养画的积累沉淀,方能有如今作画养家的美好小康。
在绘画中求索,在生活中修炼
“我一开始也迷茫,学习绘画的头四年都是在临摹,好多和我同期学习的村民都没有坚持下来。”詹秋明向调研团队讲述着学习绘画的心路历程。上课听讲,下课实践,通过网络学习名家绘画技艺,在坚持不懈地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逐渐不再临摹,开始自创画作。
詹秋明笑着谈到:“这小河乡的山山水水啊,都是我的灵感,身处在这样的美景里,怎么能不把画作美呢?”在创作美的过程中,既离不开发现美的眼光,更离不开美的熏陶。正是沉淀之后的詹秋明才能把小河乡之美呈现在一张张画纸之上,才能把小河乡之美送出小河乡,来到大众的眼前。
“大家都觉得是个画家,但是我自己清楚我只是个爱好画画的普通人。”詹秋明向调研团队解释到:“我们做了半辈子的农民,想要转身马上变成画家是不可能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没有情怀、没有爱好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经过与詹秋明师傅的一番访谈,队员们感概颇多:“乡村画室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在助力着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扶贫又扶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