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镇,原名丰积乡,因红二十五军74师1935年曾在此地转移战斗创建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在这里,留下了广为传唱的“红军老祖”的故事,红军精神薪火相承,红色情怀一脉相传。

红军镇红军纪念馆
踏着布满苔藓的青色石阶逐级而上,实践队走进了红军纪念馆。纪念馆内设兵器馆、史料馆、生活馆、综合馆四个展馆。展馆内,玻璃橱柜里陈列着一件件饱经风雪的物品,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红军荡气回肠的故事。最值得注意的是那“十送红军歌”展品,优美的曲调、质朴的词句,无不传递着红军与百姓们最真挚的“军民鱼水情”。实践队员在动人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对着乐谱哼唱起来。

实践队员在红军纪念碑前为革命先烈献花

红军纪念馆内的“十送红军歌”展品

实践队在红军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队员在红军纪念馆内认真学习红军故事
走出纪念馆,我们循着山间还未消散的香火,绕着弯曲的山路,步入了半山腰的红军老祖墓。最先映入眼帘是被白色栏杆围住的厚重墓门,赤红的“碧血丹心”字样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实践队员的心情不由得沉重了起来。联想起红军老祖的英勇作战、百姓们对他的爱戴,实践队员们齐齐向红军老祖鞠躬致敬。

实践队员祭奠红军老祖

实践队员学习红军纪念园碑记

实践队员在红军镇雕塑前驻足观看

实践队员挥舞党旗重走长征路
在红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后,我们随即走访了红军村的村民,其中七十岁高龄的彭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彭老握着我们的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红军镇和红军村的故事。老人家里仅有的两亩半地,现在也都已捐给纪念馆修筑了烈士纪念碑,“我这地,是好地,谈价钱是不行的,几万几十几百万也不行,但是如果是给红军用,几年几十年也行,不要钱”,听着彭老感人至深的话语,感受着红军和百姓血溶于水的情感,实践队员们的眼眶不由得被泪水浸润。

实践队员听彭老讲述红军老祖的故事

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合影
通过前往红军镇探访老红军,实践队员了解到了当地的红军历史,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红军精神是一种爱国情怀,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革命品质。除此之外,也让实践队员们感到青年责任之重大,要为建设国家而奋起拼搏。

合影留念
供稿:马光宇 许金祖
供图:詹天运 邓子琦
审核:王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