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南中医三下乡:“赓续岐黄命脉,守望仁术薪火”寻访中医药守艺人板块总结

一针一砭,一草一药,千百年来,岐黄仁术救治的是众生,铺陈的是传承,激荡的是国魂。立于五千年医药的薪柴之上,擦亮继承创新的火种,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命脉所在,我们赞称他们为中医药的“守艺人”。

欲求木茂必扶其根;欲追流长必溯其源。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连续三年,走访全国各地,探寻散落民间的守艺人,听他们的事迹,看他们的手艺,在走访中传承,在传承中寻谋创新之路。

梁冠华,南京市名中医,溧水梁氏骨科医院院长,“梁氏骨科”的传承人。中医接骨具有花钱少、效果快、痛苦少的特点而“梁氏骨科”又总结出了“拖、按、摸、平”四字法和独特的熏洗验方,传承70余年仍在不断创新。梁院长寄语中医学子,要博汲医源,守正创新。

耿婷,高级工程师,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仪器分析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耿婷博士认为,要挖掘中医药治未病这一潜力,在中成药的发展上二次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剂型这样的表面,同时要做好中医药阐释,充分发挥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独特优势,做好传承和创新。

陈肇山,民间中医,16岁学医,至今从医60余载。在钻研岐黄之术的同时,挖掘当地的近百年中医发展渊源,出版了《半稼轩文集》,记载了赣榆地方自清朝起的中医史和中医世家脉络。在中医治疗上,陈老强调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同时也能治急症,并且在治疗急症时我们中医人应该发挥出中医急救疗法的鲜明疗效。
 
吴舟,连云港松鹤堂老药铺第五代传承人,潜心研究中药40余年,有“港城李时珍”的美誉。他自称“采药人”多年来踏遍云台山脉,先后出版《云台百草》《云台山植物名录》等著作8部。为抢救北沙参,徒步10多公里,将13株北沙参移植在连岛苏马湾。高中毕业后,顶替父职,从事中药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将“药无老人,药无小事”践行至今。

徐江,八师公第十三代传人,从医46年,创办的徐氏膏药被评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从第八代时学习膏药制作,传承至今以三百年。在徐先生手中,传统中医膏药与西医解剖学相结合,中西合璧,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不断发展进步。

在实践团寻访中医药守艺人的过程中,诸位守艺人面对我们的采访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展现了有别于书本之外的中医药面貌,各位同学在寻访途中受益良多。
春秋更迭,正是千千万万个民间杏林妙手,守住中医药的传统技艺,让国医精髓历经岁月的千淘万漉,仍旧新机焕发。岁月堆叠,中医这坛窖藏老酒的愈发醇香,需要更多中医药学子秉承初心,民间守艺。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