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我先行,举手之劳处处做
实践队员们走在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废纸、塑料包装、易拉罐满地都是。为了美化社区环境,共筑绿色生活,实践队员们互帮互助,发挥了不怕累,不怕脏的优良品格,哪里最难清理,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实践队员分队行动,分工合作,重点清理了道路两侧和草地中的垃圾,并分类投放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在活动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热情高涨,拾圾而上,将密林道旁、石阶小径上所有白色垃圾全部捡走,队员们积极快速地穿梭在各草丛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塑料袋、一个烟头、一张废纸,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环保工作。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维护环境的干净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垃圾分类知识多,百姓纷纷道心声
在活动过程中,实践队员对社区居民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的采访,社区居民冀女士表示,会使用每个月领取的垃圾袋来放置厨余垃圾,但居民垃圾分类总体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其次是因为社区内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尽完善。针对此现状,实践队员从垃圾分类的定义、垃圾处理的现状与好处以及自身行动等方面展开,为居民宣传日常的垃圾分类,让他们了解到垃圾分类的意义,熟悉掌握垃圾分类的能力。此外,实践队员向居委会提出建议,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培训活动,定期视察居民垃圾分类的效果,把垃圾分类这项“关键小事”当成大事要事来做,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积极倡导垃圾分类新风尚。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实践队员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为了确保垃圾分类过程干净卫生,实践队员与家人带好一次性手套,并对垃圾喷洒消毒水。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实践队员将瓜皮果壳、过期食品、茶叶渣、剩菜剩饭等归为厨余垃圾;废纸、废弃塑料瓶、废置纺织物等归为可回收垃圾;废旧电池、废旧化妆品等归为有害垃圾。通过亲身实践垃圾分类工作,实践队员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疫情居家期间,大家应备好“两桶一袋”,“两桶”指的是厨余垃圾桶、其余垃圾桶,而厨余垃圾每天都要及时处理,避免产生卫生隐患;“一袋”指的是用来收集可回收物的环保垃圾袋。由于一般家庭产生的有害垃圾少,建议居民不要在家囤积有害垃圾,产生了应及时处理。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队员们通过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调查,将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到群众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之中,营造了“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祖国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实践队员表示将时刻牢记垃圾分类宣传,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垃圾分类我先行”到“垃圾分类人人行”,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环保事业的队伍中,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行动,为守护祖国青山绿水贡献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