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烟火小巷,寻觅千年瑰宝
1月6日下午三点,实践队来到临朐手工蚕丝被店铺的门口,首先引起队员们注意的不是醒目的红色招牌,而是挂在门边的方正的铁牌,那是潍坊市文旅局颁发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认证,彰显着这间小而朴素的门店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与地位。走进店铺,非遗传承人隽师傅热情地招待了实践队,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毫无保留地回答队员们的问题,将临朐手工蚕丝被的历史娓娓道来。据隽师傅说,临朐养蚕缫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若非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临朐手工蚕丝被也不会被评为市级非遗。非遗,需得有历史有故事,才能长久地代代传下去。

图为隽师傅为队员展示蚕丝制品“帽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品悟蚕丝之美,赞叹工匠之魂
在隽师傅的支持下,实践队有幸亲身感受纯手工蚕丝制品。隽师傅拿起一个帽子状的微黄色的蚕丝制品,称其为“帽兜”,蚕丝被就是由此拉扯层叠成被的。那帽兜触感细腻柔软,让人想要不停地抚摸。将它贴在肌肤上,会有一股温热之感传到皮肤,因此蚕丝被轻轻薄薄却十分保暖。凑近帽兜轻嗅,会有一股淡淡的草木纤维的气味,有些像桑叶。隽师傅说,纯手工的帽兜是微黄色的,也可以叫原白,而且帽兜内会有黑色的斑点,市面上那些纯白色的,都是漂白过的,品质没法比。据了解,手工 蚕丝被先后经过选茧、煮茧、拔茧开棉、冲洗晾晒、拉丝成被等步骤制成,大多数人认为,手工蚕丝被只因手工拉丝成被这一步骤叫做纯手工,但其实是从最开始选茧到制作一个完整的帽兜,这一过程全部是手工制作而成才能被称为是纯手工蚕丝被。此外,隽师傅还为我们展示了临朐手工蚕丝被必须的原材料——双宫茧。所谓双宫茧,就是两个蚕结一个茧,隽师傅拿出一个双宫茧剪开,里面果真有两个蛹,这种茧出的蚕丝劲力强,吸引力好,才能制成蚕丝被。
一床蚕丝被大概要两三斤蚕丝,而一斤蚕丝就需要一千个左右的蚕茧,一个蚕茧可以拉出一千多米的丝,而从选茧到成被,全部是纯手工制作,这过程之繁复,工作量之庞大,可想而知。而如此复杂精细的工艺,却传承千年之久,离不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隽师傅就是身处这样一个传承百年的工匠之家,他从儿时就开始学习养蚕缫丝,至今熟练到一捏蚕茧就大致知道能拉出多少米的蚕丝。透过隽师傅,人们能看到更多传承人的身影,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工匠之魂,正因为有历代传承人的坚守,非遗得以延传至今,历久弥新。

图为隽师傅为实践队展示双宫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坚持守正创新,融入大众生活
“年年看得蚕丝熟,不入贫家入富家”,这是古时蚕丝境况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蚕丝制品却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更是因为人们观念的改变。开在热闹的步行街的店铺,让人们感受到非遗的亲切,它并非高高在上,它就在身边,源自于人们的生活,更融入人们的生活。除了售卖纯手工蚕丝被,隽师傅还会去各地展览,制作文创产品参加比赛,更会通过电视台、媒体等向大众宣传蚕丝被,让更多的人了解蚕丝被,感受这一非遗的魅力。此外,隽师傅十分顺应时代的潮流,他自三年前开始接触抖音平台,开创账号,发布视频,通过抖音宣传临朐手工蚕丝被,除了能让全国各地的人接触到这项非遗外,流量也为隽师傅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店铺墙上还贴着来自去全国各地的客户的快递单,而实践队也是通过抖音平台联系到隽师傅的。
传承途径的开阔创新,使临朐手工蚕丝被更多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这一非遗技艺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了非遗传承保护和造福人类社会的双重胜利,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途径传承和保护这一千年技艺。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隽师傅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