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底,立足实际
黄岛区西部的农村有大量耕地,众多农民依靠种植业维持生计。在实践开始前,实践队员们对泊里镇情况进行了提前了解,决定前往甲滩村进行走访。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当地农民深入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佳艺 供图
甲滩村是当地所剩不多的农村之一,该村靠近河流及河湾,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实践队队员通过走访了几户农民,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村委会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村的基本状况:“近年来因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的发展,我们这炼钢厂的规模扩大,虽然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获得了一些土地,但仍然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满足生产需求。钢厂附近的农村搬走了不少,房屋拆迁,大量农田弃耕。”
对于村内田地里有许多果树的情况,实践队员们表达了疑惑。村委会主任解释说:“由于众多客观因素,许多拆毁的村庄尚处于废墟状态,农田里的果树还未砍掉。拆迁前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评估费用,在农田里种植茶树、苹果树等林木作物,因此,现在田地里还能看到部分果树。”

图为社会实践队出征仪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佳艺 供图。
从田间来,到田间去
为深入了解甲滩村耕地林果化整治与农地流转的情况,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甲滩村建设的新农村与村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整洁的街道、崭新的二层楼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绿植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到了改革后村民的幸福生活。
为了让理论更加贴切实际,“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队员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距离甲滩村较近的农田中亲身体验“耕地林果化”。农户透露道,以前当地以种植业和海产养殖业为主,家里的男丁养海,女主人则在田间地头耕作,休渔期男主人也会到地里帮忙。现在生活条件改善,政府补贴增加,海产养殖的人也少了,更不再以种植业为生,大多数年轻劳动力到钢厂里工作,高级知识分子更会到区里、市里,甚至到一线城市工作,原本通过分配得到的土地便会成为荒地或者林地,村里大多都是老年人,他们不愿舍弃旧的生活方式,就在农田里种植一些蔬菜、小麦等作物。

图为耕地以及远处的树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佳艺 供图。
学习理论,实践运用
经过对甲滩村的全面调研之后,调研队员们向村委会主任交流起了当前甲滩村旅游业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展望,王主任总结了五点困境:一是疫情影响;二是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景区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四是景区设备老化严重;五是缺乏文化内涵挖掘。谈到未来展望时,王主任说到:“未来甲滩村的发展应在乡村旅游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改革精神,打造研学基地,当前我们村干部都已经换成了年轻人,相信未来甲滩村在年轻人的带领下,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在走访过程中,社会实践队队员也向农户普及了相关知识,询问了他们的意愿。据实践队员们了解,大部分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不知道耕地林果化的破坏程度如此之大,但在队员的耐心讲解和知识普及后,表示愿意将种植果树变为耕种农作物,甚至主动提出愿意与左邻右舍一起保护耕地。另外,在队员询问充分利用耕地的新方式时,村民并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更希望政府能给农民多些农业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他们对种地的意愿会大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