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张书记

社会发展促产业发展
下张芡实种植历史悠久,下张村自清末已经开始了芡实的种植,至今已有100余年,是可被冠以“芡实之乡”称号的。四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四十五年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下张村沐浴到改革的春风,芡实产业水平也随之提升。据张书记所说,以前的芡实更多用以制药,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如今芡实能得到更好的储存,基本上能实现人人食用到新鲜的芡实。关于芡实的销售,下张村委专门成立合作社来收购村民的芡实销往各地。更兼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手段让当地芡实推广到全国进行销售,虽然下张芡实的价格较贵,但仍是供不应求,种植芡实成为下张村民致富的重要道路。
芡实

芡实

芡实
资源受限致人才流失
下张村位于韩江西岸,雨量丰沛,水质清澈,土壤肥沃。正因如此优秀的地理环境,才能种出如此优质的芡实。张书记为团队介绍了当地芡实种植的自然因素。首先,从水源地的选择来看,以前的芡实种植是在溪涧、沟渠进行的,现在则是在低洼的水田种植的。此外,可供种植的土地资源也是下张村发展芡实产业的重要一环。张书记指出,尽管下张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但目前下张芡实的种植仍处于人多地少的境况。人才是第一资源。由于土地的稀缺,下张村的青年人才主要是在外地打工,不能够归乡为下张芡实产业的发展助力。资源的不足致使人才的流失,这也是张书记深为遗憾的一点。

技术不精曝明显短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改进农民的种植方法,下张村委曾请过一些农科所的专家到当地芡实进行考察,虽然专家的建议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适合当地的芡实种植及管理。当地农户凭借老一辈多年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控芡实的种植条件。再加上土地资源不足,下张村目前还没有较大规模的种植环境进行科学种植。此外,在芡实的加工处理方面,张书记表示下张村委正在计划引进专业机器来进行芡实的处理,但是因手工剥芡实是当地特色,也是当地芡实价格较高的原因,所以机器处理取代手工处理的工作目前很难开展。一个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芡实被东凤镇列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为东凤芡实加大生产规模及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助力。在此项规划的实施下,下张村的一些芡实种植大户已将产业向外延伸,并购置机器对芡实进行处理加工,生产规模得到扩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张书记说道:“芡实的成品率较低,技术仍要继续完善。”下张村芡实产业除了土地资源不足之外,还存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机产成品率低的明显短板。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作为潮州特色物产,下张芡实是下张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重要抓手,是下张村民走向富裕的重要资源。寻觅良方,对症下药。张书记的愿望是能够引进人才,大胆创新,改良土质及生产技术。希望大学生团队能为当地芡实产业发展积极献策,与下张村委及全体村民一道努力将当地芡实产业的短板补齐,使生产出的优质芡实走出潮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