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梁严心 周慧琳
7月21日,在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在碧海蓝天映衬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加强大学生对核安全理念以及核安全管理的感受,以及对红沿河核电站发展成就建立全面深刻的体验,大连大学国际学院在关媛副书记的带领下积极组织多名学生组建“硬核为民•桑梓有情”发展成就观察团,一同走进神秘的红沿河核电站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数十年风雨,披荆斩棘建设创新
走进核电站大门,一棵挺拔的老杨树首先映入眼帘。高老师告诉我们,这株老杨树在我们脚下的核电站还是红沿河村时便生长在这里了,见证了整个红沿河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紧接着高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核电站的最高处,在这里放眼看去便是整座核电站的全景风貌。望着眼前雄伟壮丽的六台机组、重件码头,以及远方若隐若现的小岛,高老师为我们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整个红沿河核电站的发展历程。
从2007年开工建设到2022年全面投产,历时多年攻克各种艰难困苦,将彼时偏远荒芜的红沿河建设成为中国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从选址温坨子、“五通”工程、重件码头投用,到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四台机组同时满发再到六台机组全面建成、所有器械国产化率80%......实践团成员零距离感悟了红沿河核电站底蕴之深厚、建设之坚辛、创新之不易,体会到这15载征途漫漫,而今的红沿河核电依然在路上的坚定决心。
不畏艰险,为民初心始终如一
在绿色发展新征程上,每一个核电站如涓涓细流,由点滴之力汇聚成星辰大海。红沿河核电站汲汲不断地贡献绿色核电力量,始终坚持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中国核安全观。在科普馆的参观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自2013年1号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红沿河核电站安全稳定的为社会提供清洁电力。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年度发电量可达480亿千瓦时,约占辽宁省全社会用电量的20%,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等效于减少标煤消耗约14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993万吨,相当于种植10.8万公顷森林。环保效益显著,将有效改善供暖区域大气环境,助力东北地区天更蓝。
在安全稳定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红沿河核电站同时肩负着宣传核知识,增强社会核安全观的责任。提高城市建设和教育水平、投资支援地方基建、捐资红河希望学校建设,并在瓦房店市31所中学开展核电科普课,已向超过14万人次科普过关于核发电的知识,除此以外还像普兰店市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提供超过3000多个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提升自我,硬核学习追求卓越
沟通无界,言语如风,为了加强跟核电站的沟通,实践团与核电站共同举办一次座谈会。会上,人力资源部主任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红沿河公司的基本概况。面对成员们的提问,主任想起了一个优秀女员工的事迹,并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女员工是05年毕业的模拟机维护人员,在她去日本学习的过程中,白天认真上班,晚上抽空学习日语,最后,她因为熟练掌握中、日、英三门语言而成为了办公室里的“翻译 ”。回国后,她在进行模拟维护训练时,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就这样,拥有种种优异表现的她在21年被评为了核电站的劳动模范。了解到这些事迹之后,成员们都心潮澎湃,充分认识到了核电站里的员工们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相信在后续的工作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像这位女维护人员一样,认真工作,迎难而上。“真正受到敬重的人,都是力量超群的人”,这里的力量不仅仅指我们个人的实力,同时也是工作态度和精神的代名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骄不躁,培育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
通过本次发展成就观察活动,实践团近距离欣赏核电站的壮观景象,让大家认识到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对促进我国核电发展、推进核电更好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具有的重要作用。揭开核能和核电站神秘的面纱,感受我国现代化、高科技的新能源发展,让实践团同学们真正从思想上、心灵上认识到我们党的伟大和光荣,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