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讨论 常翻阅 竭尽全力做准备
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非遗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但新时代新要求下,非遗传承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实践前期在广泛查阅相关材料后,通过比对分析,团队发现,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鉴于此,为具体了解山东非遗传承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团队成员一致讨论后选择将山东省威海锡镶文化艺术馆作为本次实践调研的主要地点之一。大家通过调研、咨询、网上查询文献等多种渠道了解基本情况和有关政策。为提高效率,成员讨论决定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实践同时进行的方式调研,为后续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多实践 常思考 全力以赴真实践
2023年7月14日上午,“非遗探查”实践队抵达了山东省威海市锡镶传承人李江玉老师的工作室。在实地调研中,实践队员按计划分组与非遗传承人及高中研学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地方传统非遗代表——锡镶的传承发展现状。
威海锡镶工艺是威海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一,是一种将锡制纹样镶嵌在器皿表面的工艺,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水平,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受时代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威海锡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2008年,威海锡镶制作工艺入选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尔后,又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威海锡镶工艺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交流中,锡镶传承人李老师介绍到传承主体窄化是威海锡镶艺传承中的首要问题,随着时代环境变化,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威海锡镶的受众正在减少,并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青年一代对威海锡镶壶感兴趣的人也在变少,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威海锡镶技艺的传承。其次,创新发展滞后,得益于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威海锡镶壶的制作工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备了成规模制作的条件,但产品形制往往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影响有限也是制约锡镶传承的重要原因。虽然新媒体传播途径,如微信、抖音、微博等传播媒介日趋丰富,在威海锡镶壶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实践中,新媒体的应用并不充分。

图为实践队员与高中研学学生共同采访李江玉老师,了解锡镶传承困境。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就采访结果进行了成果汇报,并针对调研内容进行讨论,总结了关于新时代非遗传承路径的研究结论。实践团队认为,“完善传播体系,扩大社会影响”、“注重推陈出新,实现创新发展”都是推进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李江玉带领她的徒弟们“在传承中深化,在深化中创新”。新创“锡镶微浮雕”技术、研发“漆艺锡嵌”技艺,突破非遗传承的多项创新之举。李老师还带领着威海锡镶的传承和传播从传统的手工坊走出来,构建了产、学、游、展、培训、休闲等功能等为一体、线上线下互联的新型发展模式。非遗传承视角下威海锡镶技艺的传承要注重推陈出新,以创新发展来破解传承困境。
之后,实践团成员们就调研结果与意见建议进行交流总结汇报,并提出了“依托校园,扩大传承主体”、“融入产业发展”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确保调研报告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用处。

图为融入了创新技术的锡镶油画制品。

图为实践队员与锡镶传承人李江玉老师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