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扬,深化“文化自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习主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于是,为贯彻国家政策,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在支教之余,派遣了队员拜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张子义和赵润香老师。
张子义与赵润香老师是白族特色民间山歌“邓川汉调”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邓川汉调”是一种白族化的汉族民间山歌歌调的总称,以男女对唱的形式为主,是以前白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在以前山区交通闭塞,交流极其不便,于是人们便开始用传播范围较广的山歌歌唱方式,相互交流,久而久之便发展为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在与“量教有为”团队队员的交谈中,张子义老师为队员们讲述了他们为“邓川汉调”传承做出的不少努力,比如:汉调进校园,简单地教授小朋友们一些“邓川汉调”的语调,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它甚至爱上它;他们还建立了“邓川汉调传习所”,收纳学员,教授他们“邓川汉调”的历史与唱法,以此传播邓川汉调;赵老师为让“邓川汉调”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也曾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民歌大赛、非遗进京等等。
当然,传播非遗文化也并非一帆风顺,老师也向队员们吐露了一些坎坷。“邓川汉调”大部分的歌曲主题是爱情,并不适合在学校教授,于是,赵老师和张老师不怕辛苦的改编歌词,让曲意倾向于爱国。另外,由于时代因素,“邓川汉调”的收徒也不太容易,但是,两位老师不曾放弃,广为宣传,成功缓解了一些压力。
在这之后,张子义和赵润香老师还提出要教队员们一段邓川汉调的对唱段子------《东山阳雀西山鸟》,于是,队员们立刻分成男女两队,由张老师、赵老师分别教授。唱词、语调俯仰相合,婉转动听,队员们你一句,我一句,对唱得不亦乐乎,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邓川汉调的豪迈,气势磅礴和不凡的感染力。
最后,老师还为队员们展示、体验了唢呐、三弦琴、霸王鞭、白族特色服饰和一些以前的计量工具。
首先张老师为队员们介绍、教授了七孔唢呐,它有七个音孔,对应相应的音阶,吹奏时,要合理运用气息,包括:唇控、呼吸控制。吹唢呐时,要中气十足,吹气要慢而有力,只有这样唢呐声才会高亢嘹亮,不会发生后继无力的情况。紧接着,张老师便吹奏了一曲,并让队员们一一体验;然后,张老师拿出了三弦琴,当它呈现在队员们眼前后,无一不被它的精美华丽所震撼------精致细腻的雕花龙头、蛇皮所制的琴箱、坚韧的琴弦。而张老师也简单的交了队员们几个简单的音调,让队员们体会了一下,也有队员当场演奏了一曲,引得一阵喝彩;而后出场的霸王鞭舞蹈也极大的引起了队员们的兴趣,张老师向我们介绍道:霸王鞭常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出四个孔,每个孔内穿三组铜钱,每组两三个,象征着一年四季,表达了白族对气候、节气的敬畏,对丰收的期望。随后,演示了一个八拍的舞蹈,并让队员们亲身体会,一时间铜钱声响成一片,各个手舞足蹈、不亦乐乎。随后,张老师为队员们介绍了一下农村以前的用具------升、斗、捕鱼器等等和白族的一些传统服饰------特色帽子和结婚时的衣饰,队员们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试穿。最终,在欢快的气氛中,队员们结束了这次文化访问,体验之旅。
临行前,队员们遍览了满屋的文化传承之物,无一不感慨万分。相信经过此次的拜访,“量教有为”团队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珍贵和魅力,将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瑰宝传扬出去,让它们免于消散和落魄。同时,团队的队员们也祝愿张子义和赵润香老师身体安康,继续让“邓川汉调”这一文明瑰宝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