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学子赴青岛开展“体验熏画·守护非遗”暑期实践活动

青岛8月11日电(通讯员 常佳慧)为了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2023年7月8日至7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组织前往青岛李沧区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体验熏画·守护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此期间,团队成员探访了平度熏画博物馆和李沧区文化馆,学习了熏画制作流程,自主创作了熏画作品,并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了非遗熏画的历史和现状。

入乡村探访 赏熏画魅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熏画传承人,艾松林老师带领我们团队前往平度市店子镇石桥沟东村民间博物馆参观。经艾老师介绍,我们了解到熏画来源于剪纸熏样,又称为“剪纸熏样画”。熏样是一种旧时民间保存剪纸样式的方式,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使用烟火熏样保存剪纸花样的方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熏样由实用品过渡到艺术品,从而演变成了现如今的熏画,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空间布局,像画作一样边界工整。
我们团队参观了平度熏画博物馆,这里展示了由清代至今数百幅精美绝伦的熏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图案内容包括人物故事、吉祥纹饰、运动风采、花鸟虫鱼等等,题材多样,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平度熏画博物馆中部分作品(周逸驰 摄)

学非遗技巧 寻熏画之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熏画传承人艾松林老师、刘玉秀老师和刘晓山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开始学习制作熏画的基本技巧,主要练习剪纸技巧。刘玉秀奶奶曾说过:“剪纸是整个熏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学好了剪纸技巧,熏画作品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因此,我们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向老师们学习剪纸技艺。
 
团队成员与刘玉秀老师共同学习剪纸(艾松林老师 摄)
在中国的许多优秀文化中都包含对称这一特点,而剪纸便以对称著称。当用白纸折出五折或六折图样,再在图样上进行剪样设计,一幅极具对称性的剪纸图样便剪制成功。在老师耐心的教学下,我们先后学习了“囍”“春”字样、雪花图案、五角星图案、蝴蝶图案等。
看着自己亲手剪制的图案,团队成员常佳慧同学不禁感慨道:“我之前没有一点剪纸基础,但没想到我竟然也能剪出这么精致的图案。原来一张纸,一把剪刀,一双手便能展现出如此大的魔力!”
在学习完剪纸的基本技巧后,我们向三位非遗传承人学习熏画的制作过程。首先,老师向我们展示熏画的制作流程:先利用浆糊将浸泡过水的纸粘在玻璃板上,并使用条状白纸进行围边;然后将纸样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布在白纸上,并使用棉花将多余的水分吸走;待水分吸收完毕,就可以上架使用煤油灯进行熏烤;将整幅画熏至全黑后,便可以将这幅画放置一边进行晾干,晾干后便可揭样得到一幅熏画。在制作过程中,如果一个纸样边缘有些许不平整,老师们便使用镊子一点点将其放置平整。他们高度认真、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使我们敬佩。
 
艾松林老师讲解熏画制作过程,团队成员认真听讲(周逸驰 摄)
在基本了解熏画制作流程后,艾老师便让我们去独立制作熏画,通过构图、剪样、熏烤、晾干、揭样等工序,我们得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熏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体验了熏画制作过程的艰辛和工艺精湛,更加意识到熏画这一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团队成员独立制作熏画(艾松林老师 摄)

访民间艺人 悟熏画精神

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画艺术,我们特意采访了熏画传承人刘玉秀奶奶。在我们和老师的交谈过程中,她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非遗传承经历与技艺心得,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项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在采访中,刘玉秀老师谈到,过去熏画制作的工艺设备相对落后,既无可伸缩的架子,又无大功率的煤油灯;虽然如今设备更先进了,但熏画传承人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现代复印技术的发展使熏样技术退出了历史舞台,熏画工艺赖以生存的根基被动摇,越来越少的人了解熏画。刘玉秀老师谈到:“熏样技术虽已被替代,但熏画作为非遗文化仍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熏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我们在接触和了解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我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能让熏画技艺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应该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非遗创新传承新模式,探索熏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新方式,让熏画传承得以延续,让熏画精神得以发扬!” 面对熏画传承后继乏人的窘境,团队成员刘小靖谈道。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