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特点 | 代表 |
魏晋南北朝 | 北朝始烧青瓷为主,陶冶技术成熟 | 红褐釉喇叭口小瓶 |
隋唐 | 邢窑典型特征,唐代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过渡,化妆白瓷的烧制出现并趋于成熟,窑器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 兽面连珠纹扁壶 |
宋 | 白化妆技法(定窑影响),装饰主要为胎装饰,着眼于实用,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彰显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 白地剔花莲瓣纹行炉 |
金 | 全面繁荣时期。有品种丰富的日用器,还有大量的陈设瓷、建筑瓷和宗教瓷,白地黑花的各种梅瓶,描绘着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的各式瓷枕,还有各种红绿彩瓷塑神像与玩偶成为金代磁州窑的代表性器物。 | 黑地白剔花花鸟纹荷叶型枕 |
元 | 典型器为各种龙凤坛、婴戏罐,以及装饰有诗文书法的四系瓶,风格粗犷豪放。 | 相如题桥故事诗文枕 |
明清 | 逐渐走向衰落,但产量不减,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的日用品和宗教用品仍然占有着北方广大的民间市场,清末民国时期,磁州窑改变了白地黑花或褐花的传统风格,开始烧制青花五彩瓷器,其风格清新刚健,活泼质朴,保持了其民窑的特色。 | 青花磁州碗 |
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对磁州窑各朝代特点的记述也在持续更新中。历史文献也不乏对磁州窑的记载,《宋史》中“磁州以瓷器负盛名,有名曰磁州窑。”突出了宋朝乃磁州窑鼎盛时期;《宋会要辑稿》:“临清炉贮官磁,色白胎薄,花散开,空纤。”描述了当时磁州窑陶瓷的特点,比如色泽白,胎质薄,花纹分散。元代文人李贽在《李西逸集》中提到:“负郑水磁州,南山神炉下营盼,金玉美腴,彩抹红润,清润明丽,瓷质甲天。”赞美了磁州窑的瓷器金玉的美和清亮的色泽。《太平寰宇记》:“天圣时,多使贡,知遭边饷,不复登历,遂绝品。”意味着宋代时期出产的磁州窑陶瓷受到了一些外界因素(赋税繁重、朝贡、战乱、饥荒)的影响,导致生产逐渐减少。然而历史文献中对磁州窑的记载往往比较有限,有时也存在不准确或模糊的地方。考古发掘则通过实物的发现,用以验证和修正文献中的记载,从而进一步了解和补充磁州窑的历史信息。
相信还有更多的瓷器在旧址中等待发掘,一件件陶器瓷物将为我们丰富磁州窑的文物资料,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磁州窑的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器物种类以及使用范围,同时也为中国陶瓷工艺史的研究提供新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