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西外欧州学院三下乡:非遗文化续传承,民族团结一家亲

      鹤峰是一块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土地,从远古巴人到容美土司,从改土归流到改革开放,在这一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文化,犹如深藏地下的宝藏。
      鹤峰一地人杰地灵,能歌善舞,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
      鹤峰“田歌”丰富多彩,热情奔放,融劳作和娱乐于一体,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指挥生产,寓教于乐,深为当地群众喜爱,在全县范围内传唱度极高,乡乡镇镇,村村寨寨均有流传。
      接下来,就跟着团队成员们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鹤峰田歌中的“麻水穿号儿”吧!
 
麻水穿号儿简介
      
“麻水穿号儿”是鹤峰田歌的一种,是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农忙时赶进度、抢季节时所惯用的一种演唱形式。“麻水穿号儿”是伴随劳作而唱的歌,起着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传递情感之作用,在生产劳动中对协调动作,催促工效,有着妙不可言之好处。
       过去人们在田间劳作疲劳的时候,会分为两班人喊几句放松放松,一班唱一班接,前面开始喊的叫做号儿,后面接的叫歌儿,号儿和歌儿对穿,这种你唱一句我接一句的对唱形式就叫做“穿号儿”。穿号儿里面又有单号双号儿、单号儿搭桥、双号儿搭桥和扯炉腔之分。
       鹤峰“田歌”的曲牌有联曲体、单曲体,唱腔有平腔和高腔之分,尤其是麻水穿号儿的演唱,独具一格,为恩施土家族地区“田歌”类民歌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对研究大山中土家族人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鹤峰田歌为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麻水穿号儿乐谱
 
采访罗桂香老师
      红岩坪村隶属于鹤峰县中营镇,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在这里,如今仍活跃着一支女子民兵连——贺英女子民兵连,她们扎根在高原地区,是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红色文化的宣传员、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还是麻水穿号儿的学习者。而罗桂香老师就是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麻水穿号儿的非遗负责人和技艺传授者。
 

图为鹤峰山歌传习所。通讯员 徐兆曦 供图
 
      实地调研小组于2023年7月20日下午前往红岩坪村,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罗桂香老师的耐心讲授下,调研小组成员了解到,麻水穿号儿如今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技艺,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和纸质曲谱。由于麻水穿号儿发轫于生活,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其传承情况良好,女子民兵连的成员和红岩坪村的村民基本上都会演唱。
      在得知本团队主要调研方向之一为方言保护后,罗老师指出,传统的地方民歌一定是以方言来演唱的,方言是演绎地方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麻水穿号儿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的歌曲,根植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其词曲腔调都包含着丰富的方言元素。在曲目《路边黄花开》中有两句词:“你要么得锁啊?”“哪门一个人?”其中“么得”和“哪门”均为方言,分别表示“什么”和“为什么”的意思。

图为罗桂香老师表演麻水穿号儿。通讯员 徐兆曦 供图
 
      罗老师还强调,曲艺来源于生活,麻水穿号儿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一笔写东南》等取材于当地家长里短的曲目,更有《做军鞋》等根植于当地红色文化的曲目。1929年至1933年,贺龙元帅率红三军多次到红岩坪村,开展长时间的革命斗争。这段红色革命的斗争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爱憎分明、舍身奉献的土家儿女形象,成为了麻水穿号儿的典型题材。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的不断深入,原生民歌的传承有了更加牢固的社会基础,其内容越来越多地呈现与国家大事、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相关的当代元素。麻水穿号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女子民兵连的老连长赵金娥也曾将贺英女子民兵连的事迹写入麻水穿号儿中。时代赋予了民歌新的内容,也昭示着民歌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思考与感悟
      民歌,通俗地讲是人民的歌曲。它由人民创造,且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之中。民歌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本真的,因而民歌的演唱必然用方言。不论是汉族民歌还是少数民歌,用方言来演唱体现了民歌的本真性,方言的语音特点给予了民歌演绎浓郁的地方味道。民歌中方言与音乐的结合,不仅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地域文化的延伸拓展。
      麻水穿号儿以鹤峰当地方言为基础,充分展现鹤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特色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在现代社会得到保护与弘扬。通过保护当地戏曲类非遗的形式,既可以加强人们对于地域性方言的重视,也可以确保非遗项目始终有源头活水来,更可以传承当地连绵不断的民族文化。
      除了建立语料库等官方层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方言保护更离不开“传帮带”这一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让人们学好麻水穿号儿,唱好麻水穿号儿,热爱麻水穿号儿,是罗老师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这不仅仅是对鹤峰一方水土深沉的爱,更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在此,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麻水穿号儿能够走出恩施重重群山,为其能够保护当地方言、传播地方红色文化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罗桂香老师。通讯员 徐兆曦 供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探索文化故事,传承文化经典

探索文化故事,传承文化经典

我们小队是在滁州市博物馆开展实践,实践活动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实践小队对博物馆进行参观,听讲解员讲解滁州市博物馆的陈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