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青岛农大赴威海刘公岛:回望晚清屈辱历史,发扬红色奋斗精神

中国大学生网威海8月21日电(通讯员 王世凯)为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不忘初心,精于专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赴威海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于7月7日在专业指导教师陈旭,学术指导教师段艳欣、黄永红的带领下来到了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以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为依托,开展缅怀先烈精神,追寻红色足迹的教育学习实践活动。
1500件珍贵文物、28处历史遗迹,串起百余年历史。
“1894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中国逐渐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跟随着讲解员的声音,历史书里的一小段文字渐渐展开在实践团队员们眼前。
据介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市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该馆共有文物藏品1500多件,其中历史照片1000多幅,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300多件。是中国近代海防设施中保存最完整、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遗址群。馆内以历史文物为依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参观者重现这一段在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一笔。
“我一进来就被博物馆面前的邓世昌先生的巨大雕塑设计震撼到了,不管是几何外观还是庞大的设计,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陈旭老师感叹道。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其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式建筑的特质。以清代建筑为主题的建筑群,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的伟大智慧。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由北洋海军提督属、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威海水师学堂共三部分构成,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海防。在历史的舞台上,作为甲午战争中中流砥柱的刘公岛一遍一遍见证着历史,记录着历史。
风血脉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陈列馆展厅内,高大的石头雕塑巍然耸立,一排排呈现在观众眼前。从这些雕塑反映的故事中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讲述着甲午战争整个的历史过程。讲解员告诉同学们,“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有很多关于学习强国的知识,希望以此告诫同学们毕业以后要报效祖国,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在参观过程中,黄永红老师与队员们谈及如何培育自己的爱国思想,黄永红老师对队员们说,“我们从识字开始,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教导我们身为中国人,一定要爱国。同学们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时时刻刻铭记历史,知道此刻的幸福是怎么来的,长大后承担起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使命。”
赓续革命薪火,青年学生是主力军
“余决不弃报国之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墙上石刻着丁汝昌同当年振聋发聩的哀叹。在一幅幅民族英雄的画像前,实践团队员不断驻足敬仰,革命先驱们从历史课本中鲜活起来。
面壁而立的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讲解员介绍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允许日本投资设厂、新增开的口岸、割占土地等一系列不平等规定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回过头,指着展板补充道,“最让大家震撼的《马关条约》签订时,中国百姓愚昧到以为日本人是在解救中国,纷纷拍手叫好。这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清政府是多么昏暗腐朽,中国百姓是多么愚昧无知。
场馆内,一个个志愿者衣服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之中。据介绍,他们分别是来自不同社区、街道和大学的志愿者。“大学生是我们场馆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来到这里,为来此的游客讲解革命历史,为传播红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讲解员介绍道。
10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实践团队员们认识到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去,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斗,使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守护土地,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守护土地,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农业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渐凸显。农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耕地林果化作为一

牢筑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牢筑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保护耕地,是农村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守好农村耕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