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老先生回忆,1958年,中央下发文件建设丹江口大坝。建水库必先移民,淅川县接到安置指令,却不知迁到何处。碰巧国家又号召支边青年去建设青海,以此为理由,淅川2.2万余人移民青海。
这个经历开始于1959年。那年,全章纪只有19岁。谈起故乡淅川县,全爷爷望向远处,“我的故乡淅川县鱼池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腊月三十吃完饭,全家人一起拢火烤,熬百岁的情景……”说着说着,全爷爷眼中似有泪花涌现。
离开家乡,全老先生刻骨铭心的就是关于青海的生活,“到了青海,住的是大荒地的排房,分布在3500米高的青藏高原上。粮食只有青稞,种植的小麦和水稻都无法成活,再加上迁徙地山大沟深,粮食减产,我们经常吃不饱肚子。那里空气稀薄,许多人出现了高原反应:恶心,呕吐,头痛,胸闷气短,再加上西藏叛乱,一时间死伤无数。”
对于如何离开青海,全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人想偷偷离开青海,再加上移民数量庞大,当地政府无法对我们移民进行合理的安置。1961年,河南省省委支部请示中央,希望移民返回河南。自此,第一次移民迁徙失败了。”
最后,全老先生深情寄语,“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我个人的一点小利益算什么?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搬离故土,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在国家大局面前,我愿意牺牲小我,奉献自己的一切。”
全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支边青海的全过程,从决定支边青海,初到青海,深入了解青海生活和环境,到最后离开青海,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全章纪著作《我为支边去青海》具体讲解了移民青海的生活和待遇,揭露了人们生活的真实状况。《鱼池村简介》中介绍了鱼池村的来源和建设,以及历史文化传承,“我的目的不是挣钱,我要把青海的这段历史和鱼池村的近代史写下来,以供后人参考。”这是移民们的内心写照。
移民们为建设丹江口水库,推进南水北调建设工程,一江清水流北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不惜牺牲奉献,用汗水、泪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移民赞歌,值得我们去称颂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