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西安邮电大学“秦绣新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秦绣传承创新与数字化”活动

人的一生有许多段经历值得细细回味,跟随秦绣新创的实践团队,一起走进传统非遗文化的世界。本次实践,怀抱着探索镇安秦绣的深刻文化内蕴,并助力镇安秦绣在新时代的发展振兴的美好意愿,团队深入商洛市镇安县,了解秦绣在当地的现行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向。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奔走于各大刺绣村与文化展馆,在拜访刺绣领导班子,了解当地刺绣内容、形式发展规划的同时,亲眼看到绣娘生活的朴实无华,亲手尝试在绣娘的生产车间进行刺绣创作,感受到绣娘在当前生活环境中生产绣品付出的万分艰辛与劳累。在实践中的种种经历都使团队成员在了解到秦绣风韵、体会到陕西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主动思考镇安秦绣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中亟需做出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为了秦绣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好,更是为了提高广大绣娘群体的总体生活质量,给助力秦绣传承的主力军们一份更好的生活保证,也能更从根本上实现陕西秦绣的源头永流。
  团队了解到在离镇安县四十多公里的莲池村有着这样一位绣娘领头人——常立玲老师,常立玲老师从事刺绣已有十余年,大多数绣娘选择在她拿领花和样式,已然有一定的声望和规模。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步入镇安县的米良镇莲池村,来到绣娘家中进行实地调研。团队了解了绣娘们的生产环境与生产状况,对镇安刺绣有了进一步深度的认知。团队首先拜访村中绣龄最长的绣娘常立玲女士。常女士今年58岁,却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刺绣经验。在与常女士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镇安现今有22个刺绣分工厂分布在各个村庄,村中绣娘多为60-70岁的老年妇女,各村都以散户在家自绣刺品,由一位绣娘收集产品,与县上工厂对接交付产品的形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分散的刺绣村导致各地生产规模都偏小,对绣品的运输费用消耗较大;由于工厂的订单数量不稳定,绣娘无法靠刺绣获得稳定生计,许多绣娘都以外出劳务取代刺绣工作,加剧了刺绣工艺的流失。同时,常女士向团队成员讲述了自己与刺绣的故事:三十多年前常女士就从事着刺绣工作。2014年开始,莲池村建设了刺绣站,常女士带领村中妇女加入刺绣行列,增加创收。在常女士的故事中,团队看到村中绣娘都扎根于自家土地,用细腻的手工艺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的美好景象,感受到绣娘与刺绣的情感羁绊。她们在每天的默默耕耘中,守护着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同时,在常女士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拜访了几位绣娘的住所,看到了真实而朴素的刺绣生产环境。团队成员也在和多位绣娘的交流中看到了她们最真实的诉求。由于刺绣以及其他种类的手工艺产品的单价都由工厂来定,绣娘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当前的刺绣小图单价在20-30元,精大图5000-600一幅,小图需要一至两天完成,而大图需耗费大半年时间。绣娘们一天平均刺绣9-10个小时,日薪却在十几元钱、二十几元钱徘徊。“大家都想在家中工作,能避风雨,也更轻松。若能将绣品单价提升到50元,一定会有更多妇人愿意重拾针线,将刺绣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常女士感慨道。在对常立玲老师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大多数绣娘都是一些走不出农村的留守妇女,为了节省费用,把领花发到常立玲老师家里,所有当地绣娘都到常立玲老师家领。按照刺绣难度规定交花时间,当地绣娘大多数都把刺绣当做副业,稍有空闲时间才能动手绣上一会儿。镇安刺绣发展以来虽说刺绣针法易上手,采取单面针法,但镇安刺绣价格设置较低,制作周期长,大多数绣娘渐渐减少了在刺绣方面的投入,选择外出务工和其他劳务,镇安刺绣渐有衰颓之势。常立玲老师的这份坚持在这份趋势下实属难得可贵,常立玲老师也称,在刺绣方面工作久了,每天绣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更是对传统刺绣事业的一份热爱。
告别了常立玲老师后,团队拜访距离常立玲老师家不远的莲池村指挥所,并采访工作人员。拜访了莲池村村委会的林蜀莹女士。作为一名曾经的绣娘,林蜀莹女士十分了解绣娘在当今从事刺绣行业的艰辛。她向团队成员分析了镇安刺绣传承与发展的困难如:年轻人对刺绣兴趣不足,刺绣产品创新力不足、过久劳动对绣娘的身体不友好、政策扶持不完善等。林蜀莹女士表示,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妇女开拓和耕种田地基本能维持生活,选择刺绣也是家务之外的兼职,刺绣规模小,绣娘刺绣也是间断的,刺绣产业发展因此受限。对此林女士表示,随着振兴非遗文化的国家政策推出,村委将着手提出一系列对绣娘的经济补贴及鼓励策略以支持镇安刺绣发展。相信在扶持政策和积极宣传的作用下,绣娘们的生活会得到更高保
障,镇安刺绣产业也能实现卓越发展。
  为了解当地对于镇安秦绣的看法和发展规划,团队拜访了镇安文化馆,在文化馆负责人——詹春娥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镇安县的非遗文化,团队成员也在詹春娥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慢慢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对镇安刺绣的了解。馆中收录了镇安老刺绣、新刺绣等各种当地特色文化遗产。馆长就收录的刺品向团队成员进行讲解,介绍镇安刺绣由老向新的演变进程。老刺绣大多采用穿罗绣、纳纱绣手法,针线细密,技艺精湛。然而镇安老刺绣属纯手工刺绣,工期长技艺精而需求少;新刺绣精简了繁琐的针法,采用线料更加硬挺、易于上手的毛线,更有利于在保留镇安刺绣原始味道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与继承。但技艺的精简也带来了产品的独特性削弱问题:相比老刺绣,新刺绣较为简单易学,产出速度快但技艺要求低,成品线面粗糙,美观性不如传统十字绣高;新刺绣多为工厂产出的产品,多用于外国接单的枕套生产,图案风格、人文景色都偏于西化,缺少传统秦绣绣包、钱袋等物件传承,较少陕西元素支撑,缺少西秦特色;产品样式都为工厂设计,缺少绣娘的设计灵魂与情感寄托,这也是产图单价低的原因。
  对于此类问题,团队成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建议文化馆与当地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为绣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聘用刺绣大师培训绣娘专业的针法,提高刺绣产品精度。同时,鼓励工厂或绣娘自己设计图样,以提高绣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可以增添富有中华文化的纹样以吸引海外用户的眼球。在对詹春娥老师的采访中,团队了解到传统镇安刺绣已较为落后,针法和样式逐渐消沉,镇安刺绣是近几年凭借简化易上手的针法和国际背景发展起来的,在葛良慧老师的带领下才有所成就,但距离镇安真正出名的非遗文化——镇安花鼓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知名度较低,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詹春娥老师表示,文化馆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带领镇安非遗文化产业走出去,并将会根据团队提出建议带领镇安刺绣进一步走出去。团队成员参观完文化馆后,深化了对非遗产业的理解,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员表达由衷的敬佩。
  本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镇安刺绣的生产过程,也深刻意识到保护镇安刺绣对于提高手工艺人生活水平及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助力推动镇安刺绣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实现中华特色文化不断流、中华民族文化更繁荣的重要使命担当。团队成员今后也会持续关注镇安刺绣产业的发展,并始终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通过行动唤起社会对于传统工艺以及手工艺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视和关注的效果,在振兴刺绣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