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推荐官·寻觅猫头狮”的课程设计中,志愿者教师李想将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巧妙结合,知识传授与审美培养相结合,将“寓教于乐”践行于教学实践中。李想带领同学们学习河源非遗猫头狮的起源及故事形象,并从形象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三个方面,结合视频、图片以及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感受猫头狮的外形美、猫头狮手工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工艺美以及猫头狮特有的文化寓意,感受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猫头狮沙画的制作,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制作可爱的猫头狮图画,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在“小小讲解员·探访古建筑”的课程设计中,志愿者教师戴可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在理论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同时,翻转课堂,给予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从全世界首座以客家土楼建筑为特色的圆型客家围屋式佛寺——福源寺;到中国最大的客家四角楼建筑群古村落;到以民国建筑文化为核心,融合河源本土客家文化特色的太平古街……从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到碉楼、枪眼和晴望孔;到款式多样,风格多变的女儿墙……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到对这些建筑设计原因的猜测和推理当中,表达自己对于客家建筑的了解和热爱。
在“试展拳脚·学习长拳”课程中,志愿者教师陈彦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长拳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正宗、高水平的长拳技法。教师呈现长拳的基本动作、招式技巧、身法步法以及拳术与哲学内涵,同时结合实际应用,让学员们能够灵活运用长拳的技法。此外,本课程的设计目的还包括促进学员们的身心健康。长拳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形式,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培养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益于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强抵抗力。长拳教学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拳术的教学与传承,更是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亦能享受到身心愉悦和健康的益处。
在“小小手艺师·探索忠信花灯”的课程中,志愿者教师王一心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带领学生在“劳美融合”中,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培养非遗保护传承责任与意识,提升学生家乡优秀文化认同感与幸福感。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河源忠信花灯的特色与传承重要性,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版的忠信花灯,让学生开动脑筋,表现忠信花灯的特点——丰富性。学生可以将剪纸、贴画、书法、绘画等作品集中于花灯之上,这既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忠信花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继承人·追忆童谣家训”的课程中,志愿者教师周乐儿将河源客家的民间俗语搬上讲台,让客家学子们回到自己的故乡,感受方言和乡土文化的魅力。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客家方言、客家童谣、河源家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在引导理解童谣、领悟家训的同时,鼓励学生用客家方言朗诵童谣与家训,鼓励学生探索部分具有深刻意义的客家童谣意象,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传承和发扬河源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赤言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已近尾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仍在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增长学生对于河源本地文化的了解,唤醒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我们仍需付出努力,我们仍在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