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着“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2024年7月12日,小分队前往昆曲发祥地—坐落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团队成员依次浏览了昆曲的历史沿革,表演艺术,行当角色,服饰道具等丰富内容,学习了解到运河漕运鼎盛与昆曲的兴盛交相重叠。团队成员表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正是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艺术形式,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图 1团队成员参观中国昆曲博物馆
对话扬剧演员,激荡心中热爱
同为运河畔的古老城市,扬州所拥有的中国非遗文化—扬剧,也是吴地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青年扬剧表演者戴杰,在与戴杰老师的谈话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戴杰老师对中国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家乡戏曲文化的殷切期盼。团队成员认识到,扬剧之精髓非一蹴而就所能掌握,亦非能轻易融入大众娱乐的洪流之中。它代表
着戏曲领域里高标准的艺术追求与卓越水准,其传承与发展之路无疑布满了挑战与艰辛,唯有大家珍视并妥善保护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方能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图 2团队成员采访扬剧演员戴杰
走进甘熙故居,对话非遗大师
南京作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城市之一,一株曲艺之花—南京白局,正热烈绽放。7月14日,团队成员出发甘熙故居,探寻民俗博物馆内的非遗文化。在甘熙故居中,团队成员有幸和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黄玲玲老师进行了交流谈话。黄老师着重强调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她主张保留了南京白局的坐唱形式,也引入了昆曲、扬剧等多种戏曲的韵腔,使得南京白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谈及南京白局的传承时,她说到,想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会的曲子唱出来、传出来、教出来,让白局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舞台。从与黄老师的谈话中,团队成员无不沉浸于白局的独特韵味,也深刻感受到了它的文化内涵。纵观白局的发展历程,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与困境,所以更应重视和保护这样的文化瑰宝,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 3团队成员与黄玲玲老师合影留念
运河连接南北,曲艺唱贯古今
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历来有“水路即戏路”之说,为了解大运河所孕育的文化遗产,小分队前往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馆内,团队成员了解到这条生生不息的黄金水道和文化廊道孕育出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苏州评弹、扬剧、扬州清曲等。通过此次大运河博物馆之行,团队成员们也更深刻了解到运河对于戏曲的推进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运河汇聚着千年文脉的汨汨清流,见证着文化遗产的古韵今辉,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绵延不绝,奔向未来。

图 4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通过对非遗戏曲的调研,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价值,每一出戏曲,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回响、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团队成员意识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值得被珍视、传承与发扬光大。在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加明确了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的责任,未来,更会为了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古韵今辉实践小分队
指导老师徐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