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地处古睢水南岸。据周老师介绍,现在测定的遗址范围以王庄为中心,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已挖掘350平方米。今年考古工作成果频出,进一步挖掘出了埋藏更深、规模更大、有较为完整棺椁的墓葬,并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经测年,这些墓葬属于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根据棺椁中丰富的陪葬品,推测墓主身份地位较高,这对于研究豫东地区史前时期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以及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王庄遗址在远古时期是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交界的地方,因此,其出土文物携带着因吸纳其他文化而形成的显著特点与鲜明痕迹。例如,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大汶口文化风格的彩陶,见证了史前时代中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是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和海岱文化源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融合交汇的重要标本。再如,遗址中出土的贯耳壶用黑陶制成,不同于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的红陶,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可见,在新石器时代,王庄遗址就已经是多种文化交流汇集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出土的“玉覆面”是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此类遗存,具有显著的礼仪性质,反映出豫东地区在大汶口时期就已经产生国家形态的萌芽。除了大汶口时期的文化,在王庄遗址还发现了从商周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遗存,可见,王庄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且文明从未中断。

习近平总书记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所言的“让文物说话”,恰在石刻园中镌刻着文字的石碑上得到生动体现,就像一块刻有“以一人之志聚众人之志,志乃大”的石碑上,记载着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基因。正如王庄遗址包容并吸纳不同的文化汇聚一处,在其发展进程中塑造了苗桥镇民风淳朴、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文明乡风。在村民道德文明水准和精神境界持续提升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