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医脉,源远流长】
江阴,古称澄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自古便是中医文化的沃土。从清代名医柳宝诒,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再到国医大师夏桂成,江阴澄江医脉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为了进一步了解澄江流派及其非遗项目生存现状,2024年7月17日“澄江医脉”薪火实践团小分队来到江苏省江阴市中医医院,围绕澄江中医非遗项目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躬行调查: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辉煌】
在实践过程中“澄江医脉”团队的成员对澄江中医非遗传承人进行跟诊学习、采访并整理了采访笔记,在名医的亲自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感受了针灸治疗的神奇效果。同时团队成员对江阴当地居民及江阴市中医院澄江中医非遗项目诊室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普通民众对于澄江中医的知晓、体验和认可度,关注群众反馈,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专访。【探访名医,传承非遗】
团队成员采访了七位非遗传承人,在采访与跟诊过程中,他们身上被岁月沉淀的中医智慧与人文情怀,让成员深感传承中医之责任重大。致和堂丸药制作技艺
在采访致和堂丸药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伯生先生的过程中,队员了解到了这项膏药制作的流传、发展、创新,深入探究了这项中医传统非遗的发展历程,让参与的队员对这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绽放有了崭新的认识。

朱氏诊法:四诊合参,洞察疾病之根本
花海兵老师既是朱氏诊法的非遗传承人,也是江阴市中医院的副院长。他提到,朱氏诊法传承源于《内经》、《难经》,再发源于经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而形成,同时基于江阴当地的气候与环境。中医的脐腹诊,通过搜集大量精准的数据以指导用药乃至判断预后。

朱氏针灸:针尖上的艺术,祛病强身之瑰宝
朱氏针灸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以治疗喉科疾病为擅长,临证时中药、针灸并施,讲究层层调治,有着疗程短、痛苦少、费用低、恢复快的特点。团队成员跟随第七代传承人朱晓华老师学习针灸技术。朱老师介绍道,朱氏针灸在临床、临证当中采取循经取穴中依靠中医基础理论来指导,秉承因人用针、因病取穴的原则,倡导经络辨证,重视循经取穴,主张“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理念。

任氏疡科:内外兼治,疮疡患者的福音
任劲松医生给队员讲解了中医外科在西医外科的冲击下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任氏疡科的前辈们不仅改变疾病谱,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医外科的器械,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澄江皮肤病诊疗技艺:标本兼治,让肌肤重焕光彩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高以红老师引用了《理瀹骈文》中的话来解释治法原理。正如老师所言“澄江皮肤病诊疗技艺的突出点,便是注重整体观念,辩证加辨病结合,内治加外治结合,与倡导中西医结合与外治。”中医皮肤科的发展趋势,便是中西结合的协同,以达到疾病治愈。

澄江针灸: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防治疾病
孔文良老师在采访中提到,江阴被称为澄江针灸学派的发源地,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任校长承淡安老先生。承淡安老先生被誉为现代针灸之父,一生为祖国的针灸事业、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了纪念承淡安老先生,便将其创立流派称为澄江针灸学派。

江阴膏方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采访中,陈国宝医生介绍了澄江膏方的亮点:严格一人一方,建立了膏方“身份证”制度以便于膏方追溯查询‘在传统罐装、瓶装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便于携带、保存、服用,剂量精准,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朱志峰老师耐心地为小队成员介绍了澄江针伤五步法。针伤五步法分为一针、二揉、三牵、四扳、五贴药,尤善治伤筋、颈肩腰背痛及关节紊乱等疾病。

【薪火相传: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江阴澄江医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的医学智慧,不仅见证了中医药学的辉煌历程,更为现代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在大学这一知识的殿堂里,学子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其医学价值与精神内涵,传承与发展中医非遗。 - 扫一扫 分享悦读